630年,32岁李世民从突厥手中,抢回63岁萧皇后。酒过三巡,他盯在她脸上,说得意味深长:“表婶,今后你就住在朕的后宫。”话音一顿,他倒一杯酒,送到萧氏面前,缓缓开口,“朕和隋炀帝相比,谁更厉害?”
一、出身名门
萧氏,出生于西梁皇室,父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
她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公主,但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
因为当时江南有个说法叫“二月生子不举”,而萧氏就出生于二月。
于是,他的父母就将她交给东平王萧岌抚养。
但没想到,萧岌夫妇收养她没有满1年,便双双离世。
于是,萧氏又被转交给舅父张轲抚养。
舅父家穷,萧氏需要亲自操持家务。
但此时正在舂米的她,绝不会想到,她会成为隋朝的王妃。
582年,隋文帝决定为晋王杨广选妃。
自此,萧氏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
隋文帝听了术士的建议,一定要在西凉公主中选妃。
但西凉国的公主都不合适。
就在这时,萧岿想起被寄养在外的女儿,就赶紧派人把她接回。
萧氏小时候,袁天罡就曾预言她是“母仪天下,命犯桃花”。
自此,萧氏从一个皇宫弃女,摇身一变成为隋朝皇妃。
婚后,萧皇后与杨广的感情十分融洽。
她察觉到了他们的喜好。
隋文帝生性节俭,看不惯铺张浪费。
独孤皇后嫉妒心强,厌恶妃妾争宠。
而太子杨勇却妻妾成群,奢靡无度,正犯了两人的忌讳。
于是,萧皇后建议杨广扮演一个专情、节俭、孝顺的丈夫,以此来讨隋文帝的欢心。
此外,杨广作为晋王,封地在扬州。
萧皇后便利用自己西梁公主的身份,积极为杨广拉 拢江南士族和一些佛教高僧。
后来,隋文帝废黜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604年,杨广登基称帝,史称隋炀帝。
次年,39岁的萧氏被封为皇后。
她果真如袁天罡所说,母仪天下。
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等待她的是人生磨难。
他的夫君登上皇位后,本性暴露。
杨广登基后,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征调民夫达200万人。
他还热衷于巡游,多次巡游江都,船队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
萧氏温顺,写下了著名的《述志赋》委婉劝诫:“居高处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但没想到这句话,成为后来论证隋炀帝失德的依据。
这自然是后话。
果真,没过几年,隋朝大乱。
宇文化及趁机发动宫变,叛兵冲入了迷楼。
二、隋朝之乱
宇文化及以萧氏的儿子要挟,逼迫她就范。
萧氏只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按皇帝的礼仪安葬隋炀帝。
后来,宇文化及自立为帝,将她带到聊城,封她为淑妃。
不过他的皇帝之位并未坐稳几天,寇建德就杀了过来。
宇文化及仓皇逃跑,将萧氏扔下。
没想到,寇建德进宫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
窦建德表面上对她礼遇有加,却常以关心之名,到她住处徘徊,言语间尽是试探。
萧氏只能委曲求全。
后来,突厥处罗可汗听闻她的美貌,竟然派人找窦建德索要。
窦建德惧怕突厥的势力,将她拱手相送。
她就带着孙子杨政道,前往东 突厥。
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10年。
到了突厥,周围言语不通,萧氏苦闷难言。
但让她更难受的是,突厥 “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
处罗可汗死后,她只能又嫁给了颉利可汗。
而此时的中原,已是大唐王朝的天下。
三、重回中原
630年,李靖出征突厥,他发现了萧氏,并将消息传回长安。
李世民听闻大喜,忙命李靖将人小心带回长安。
萧氏坐着马车,在朱雀大街上,她掀开车帘。
看到李靖亲率的玄甲军,看到城楼上的“天下长安”,她猜到了李世民的心思。
入宫后,李世民设宴款待。
鎏金屏风后面转出一袭襦裙身影。
李世民一怔。
萧氏眼尾已有细纹,但她保养得宜,比寻常少女还多了几分气韵。
酒过三巡,他盯在她脸上,说得意味深长:“表婶,今后你就住在朕的后宫。”
论亲疏关系,杨广是李世民的表哥,萧氏是他的表婶。
萧氏听到这话,心中一松。
她虽回到故土,但却毫无谋生之力,能进入皇宫是最好的归宿。
但听到这一声“表婶”,她忙站起身,行礼说道:“陛下严重了,罪妇愧不敢当。”
李世民摇了摇手,示意她落座,轻笑着说道:“今日只论亲疏,不论尊卑。”
萧氏心中稍安。
“只不过,”李世民话音一顿,目光灼灼盯在她脸上,缓缓开口说道,“朕有一事想请教表婶。”
但她还是强绷着镇定,柔声问道:“罪妇定知无不言,陛下但问无妨。”
李世民屏退左右。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她桌案前,抬手给她斟了一杯酒,送到她的面前,缓缓问道:“朕和隋炀帝相比,谁更厉害?”
萧氏闻言,心中大惊。
隋炀帝是她先夫,人死为大,她不应论再说其是非功过。
但如若随意糊弄李世民,那不仅会居无定所,还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短暂的慌乱后,她很快镇定下来。
轻声说道:“陛下,您开创了大唐基业,又何必同一个亡 国之君作比较?”
此言一出,李世民爽朗大笑起来。
萧氏也暗中松了口气。
实际上,李世民的心思很明显。
接她入宫,既是向江南世族消失李唐王朝的正统,也是向关陇集团内的勋贵显示怀柔之策。
自此,萧氏就在李世民的后宫中生活下来。
《旧唐书》称“礼赐甚厚”。
她住在归安殿,远离后宫和朝堂。
颇为安静。
而且,她还独创了一种“南朝啼妆”。
成为宫中后妃争相效仿的妆容。
更没想到的是,她发明的“双子髻”配金步摇的样式,让波斯商人愿意出2桶胡椒的价 格。
但她却不在乎,她在乎的改嫁突厥。
她在宫中经常抄写《法华经》,频繁写着“惭”和“愧”。
但她在突厥期间,传授的桑蚕技艺,使得漠北出现了“萧氏绢”。
后来,这种技艺被传入波斯,风靡一时。
647年,萧氏去世,享年81岁。
李世民以皇后礼将她与隋炀帝合葬在了扬州。
回顾萧氏的一生,从隋朝的繁华到乱世的颠沛,再到大唐的安稳,她的命运与皇帝紧密相连。
这场跨越31岁年龄鸿沟的戏码中,李世民用一举动,稳定了局势。
前朝萧后的素衣,终于成为唐宫晚霞的一缕金边,为李唐王朝添上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