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反华大将被“清洗”,特朗普意欲何为?
5月1号,当咱国内正忙着在淄博撸串、在西湖划船时,美国白宫正上演一场比好莱坞剧情还抓马的权力大变局。
华盛顿的五月,白宫西翼走廊的脚步声比往常更加匆忙。5月1日这天,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两名核心成员——迈克·华尔兹和亚历克斯·黄同时离开了他们的办公室。
才上任100天,特朗普就进行了人事大“洗盘”,日前,他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改任常驻联合国代表,沃尔兹的副手黄之瀚则被直接解职,下一步,鲁比奥即将卸任国务卿转而担任白宫国家安全顾问。
一个是“反华代表”卢比奥将卸任国务卿转任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另一个是主张“中美必有一战”的二代华裔黄之瀚
鲁比奥和黄之瀚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极端的反华派,其中鲁比奥至今还被我们国家拉黑着,被禁止进入我们中国,所以,他的解职是迟早的事。
说实在的,华尔兹的遭遇真就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 “权力降级真人秀”,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当选国会议员的 “绿色贝雷帽” 老兵,在阿富汗战场上,他真刀真枪地跟敌人干过,论实战经验,比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政客强多了。
当然,这只是当初特朗普选他当国家安全顾问的其中一点,更多则是看中了他对华电强硬的底色。
21 年华尔兹第一个跳出来呼吁抵制北京冬奥会,推动涉华立法时,从关键矿产到学术交流,几乎每个领域都想给中国下绊子,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物最后却栽在了 “办公室政治” 上。
中美关系这盘棋,近些年下得可谓是峰回路转。几年前华盛顿还是一副“磨刀霍霍”的架势,调门高亢,似乎下一秒就要摊牌。谁知折腾了一圈,强硬的姿态似乎并未带来预想的结果,反倒是逼着双方又得重新思量,这牌究竟该怎么打下去。
当年特朗普政府入主白宫,西翼那群制定政策的人,个个显得胸有成竹。国家安全委员会里,针对中国的强硬声音一度占据上风。其中有两个人颇受关注:一个是军人出身、言辞强硬的迈克·华尔兹。另一个则是名字显眼的华裔官员,黄之瀚。
黄之瀚的背景尤为特殊。父母是早年从香港移民赴美,按理说,这层渊源或许能让他对处理中美关系多一份理解。然而,他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有时比一些土生土长的美国鹰派还要激进。他曾放言中美之间可能爆发军事冲突,这种论调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氛围下,迅速将他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他得以进入决策核心圈。不过,话说得太绝,往往容易反噬自身。
至于华尔兹,他也曾是特朗普的国家安全副顾问,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对华强硬策略很快就能见效。可时间流逝,所谓的“突破性进展”并未出现。结果呢?他被调离了国安会的实权岗位,转而出任联合国副代表。在纽约外交圈,这几乎被视为一种变相的“靠边站”。甚至有人私下调侃,问起他关于稀土供应的问题,场面想必不会太轻松。
华尔兹与黄之瀚等人的境遇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折射的是一套基于极限施压的对华政策在现实中遭遇的阻力。特朗普团队起初信心满满,认为手握关税大棒、技术封锁、产业链转移等多张牌,足以迫使中国让步。
贸易战开打,双方互加关税,比拼的是各自的经济韧性和国内承受力。结果表明,这更像是一场消耗战,美国自身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技术封锁方面,尤其是在稀土问题上,美方似乎打错了算盘。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对现代高科技产业,包括美国的F-35战斗机等尖端武器系统,都至关重要。谁知全球绝大多数稀土精炼和加工能力恰恰掌握在中国手中。
当中国调整相关出口政策时,五角大楼的焦虑显而易见,急忙在全球寻找替代供应链,却发现短期内难以摆脱依赖。现实的产业链格局,并不会因为政治口号而改变。当初那些高喊脱钩、施压的声音,在关键资源问题上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商业领域也感受到了寒意。以波音公司为例,中国曾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但随着政治气候紧张,波音在华订单受到了显著影响,公司内部估算的损失以数十亿美元计。更让波音感到压力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已逐步投入运营。未来的市场格局如何演变,这给波音带来了长期的挑战。
黄之瀚后来的经历,颇有些戏剧性。据说他离开白宫时,是自己抱着纸箱子在路边等车,这与他一度在权力核心呼风唤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的故事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为何部分海外华人,在涉及中国的议题上会采取比当地主流更激烈的立场?原因或许复杂,可能涉及在美国政坛立足的策略、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或是纯粹的个人选择。但结果往往是,过于极端的立场因脱离现实而难以为继。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后期,对华策略已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公开言辞依旧强硬,但私下沟通的渠道重新变得活跃。原因不难理解:硬扛的代价过于沉重。当美国农民开着拖拉机,举着“要贸易,不要冲突”的标语涌向国会山时,再强硬的政客也必须正视国内的真实诉求。毕竟,选票和民生是无法回避的政治现实。
中国古人说“欲速则不达”。试图通过高压手段迅速改变对方,在全球化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棋局,需要长远布局和精准计算,而非仅凭一时意气
如今,华盛顿关于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讨论,大概少了几分昔日的喧嚣,多了几分现实的考量。这场大国博弈远未结束,双方仍在不断试探和调整。
但一个核心问题已经浮出水面,值得各方,尤其是政策制定者深思:当一条极端强硬的路被证明难以走通甚至代价高昂之后,什么样的对华方略才真正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是继续寻求对抗,还是尝试在竞争中管控分歧,在可能合作的领域寻求合作?
这个问题,答案或许并不简单。但现实的教训已经给出,未来的选择,将决定着后续的代价与走向。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特朗普团队内部的人事地震,开始了!》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056782687158186&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