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佛诞日,借机聊聊我为什么愿意皈依为佛弟子,又为什么自称为“非典型佛教徒”。

我对佛教的了解源于阅读,然后是观察和实践,也渐渐形成对佛教的理解,想通了这些,我才正式决定皈依为佛弟子。曾在一些著名的寺院学习,经历过一些教界的风波,体验过各类修行和公益团体,经历了十二年的戒酒戒肉不戒色,终于在2022年开了酒肉的禁制,也不再参加教界的活动。遇佛礼拜,遇人慈悲,遇事思考,仍自称为佛弟子,如是而已。

佛陀的故事很多人知道,因为看到生老病死而决意出家,经历各种苦修后在菩提树下悟道,并开始了在北印度地区的传法活动。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教在印度地区并不盛行,经过几次集结有了经律论三藏,佛法方才弘传。但几次集结和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其时代印记或地方特色,也才有了南传、北传、藏传之分。

暂时不管那些复杂的仪轨和教理,回到佛陀悟道时提出“苦集灭道”四谛,就是我始终愿意追寻佛陀的原因。

苦谛,世间皆苦,苦是存在的本质。这并非指单纯的痛苦,而是包含了直接的痛苦,快乐消散后的失落,以及无常变化带来的不安定感。时间流逝,除了生老病死之外,不断变化的存在本身即可定义为“苦”。我写了大量的热点事件评论,也都是从“苦”出发,愿意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集谛,苦的根源在于内在的烦恼与业力集合。业果法则,是佛教认为构成一切的基本规律,“业”是行为、语言、思想的一切造作,这些造作构成了因,也会导致相应的果。就是因为善恶业因,引发了各种苦乐之果,才有了生死轮回,有了贪嗔痴三毒。

灭谛,超越痛苦的终极目标就是涅槃。其实就是让你的烦恼止息,这也不是一些人误解的,涅槃需要死亡才能实现,而是通过修行获得内心的彻底自由与安宁。这是佛弟子的终极理想,但也别小看其难度,知与行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道谛,提供了解决方法,所谓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都是获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基本原则就是戒、定、慧,通过持戒(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而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实现禅定,心中的妄念不再升起,最后获得洞悉世间真相的智慧。

佛陀并不是神,而是发现这些道理并觉悟的导师。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佛教的不同,佛陀从来不会标榜自己至高无上无法超越,而是给出一套教科书,说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为和他一样的觉悟者。

而且,佛陀也强调“中道”,避免纵欲与苦行两个极端,中道的原则也成为佛教精神的一部分,不偏激不执着,当你偏向左或者右的时候,都会提醒你回到中间来,别被带跑了。

我不认为佛教有任何消极意味,因为佛陀没有让弟子不问世事只管自己,而是告诫弟子要有慈悲。我不认为佛教是统治工具,早就有沙门不敬王者的说法,只不过由于世俗权力的介入和利用,导致部分人或机构成为权力附庸。我不认为佛教是僵化的,不同地域和宗派的佛弟子有很大差异,就是不执著于一成不变,进入现代社会,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净慧长老提出“生活禅”,都是灵活智慧的表现。我不认为佛教是避世,仿佛佛弟子就应该不理“俗事”,可世间哪有俗与不俗之分,看到人间不平事却缄口不言,既可能纵容恶的发生,也可能有害于自己的慈悲。

所以,我理解的佛弟子应该不平则鸣、追求自由、独立思考,这也是我自称非典型佛教徒的原因。我当然不敢说自己更聪明、更正确,只是借写作这种方式来思考,通过传播与更多人切磋,也让我自己有成长和得智慧的机会。尽管我已不隶属于任何团体,但我始终坚信自己是佛弟子,并持续修行下去。酒肉之戒暂时搁置,我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欲望,那需要更久远的修行来慢慢消解,只愿永不舍慈悲和智慧的目标,“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祝您浴佛节快乐,阿弥陀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