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假期结束了,我却在深夜emo了…”

昨晚11点,老张在朋友圈发了张堆满外卖盒的茶几照片,配文:

“睡到自然醒、刷剧打游戏,可为什么感觉更空虚了?”

这条状态炸出几十条评论——

有人晒迪士尼打卡照暗讽“宅家就是废”

有人凡尔赛“带孩子露营累并快乐着”

更多人和老张一样:“明明休息得很舒服,却总觉得自己荒废了时间”

今天,我们就来解剖这个扎心现象:

为什么中年人越放假,越焦虑?



1. “荒废感”从哪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假期愧疚症”的根源是三个认知陷阱

① 社会时钟PUA

朋友圈里别人在:

✓ 带娃研学旅行

✓ 网红地标打卡

✓ 参加行业酒会

而你穿着睡衣刷短视频时,大脑自动播放画外音:

“35岁还这么不上进?”



② 补偿心理作祟

工作日当牛做马时总想着:

“等放假我要狠狠…”

✓ 读完5本书

✓ 学会短视频剪辑

✓ 搞定客户方案

结果躺了两天发现——

“我居然真的只是躺了两天?!”



③ 休息羞耻症

从小被灌输:

✓ 休息=懒惰

✓ 享受=堕落

✓ 放松=不求上进

导致现在:“心安理得躺着比加班还难”



2. 中年打工人需要“新休假观”

警惕“假性休息”

✓ 报复性熬夜→第二天更累

✓ 无意识刷手机→精神更空虚

真正休息=身体放松+精神滋养

建立“休息KPI”

试着把:

❌ “这三天什么都没干”

改成:

✓ 看完3部收藏好片

✓ 睡了10小时美容觉

✓ 给阳台绿植换了盆

用微小成就对冲焦虑

制造“切换仪式感”

✓ 早晨泡杯茶再躺沙发(区别于加班熬夜)

✓ 穿新睡衣追剧(区别于穿旧T恤加班)

用仪式感告诉大脑:现在是真的在放假



3. 高级休息法:中年人的“能量充值”

① 5分钟“快乐”

垃圾

▪️ 允许自己瘫着吃薯片看无脑综艺

▪️ 但设闹钟防止陷入空虚漩涡

② 制造“伪成就感”

▪️ 整理手机相册(感觉做了正事)

▪️ 做顿摆盘早餐(发朋友圈获赞)

③ 战略性“半躺平”

▪️ 周六彻底躺(充电)

▪️ 周日做1件小事(如写周计划)

既满足休息需求,又缓解焦虑

行动锦囊

1️⃣ 现在就在评论区写下:“我值得好好休息”

2️⃣ 把手机壁纸换成:“休息不是奖励,是权利”

3️⃣ 设置假期最后2小时为“焦虑释放时段”(专门用来emo)

“真正的假期自由,是拥有不安排的自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