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重要指示精神,廊坊师范学院与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景区深化战略合作,于 2025年4月23日至28日开展了为期6天的古建筑测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该校建筑工程学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75名师生组成团队,在清西陵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综合运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完成了清泰陵核心建筑群的高精度测绘任务,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注入新动能。



科技赋能:构建多维度测绘技术体系

清泰陵作为雍正皇帝的陵寝(1730—1736 年建),占地 8.47公顷,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面对历经三百年风雨的古建筑群,测绘团队采用 “无人机倾斜摄影 + 三维激光扫描 + 手工精细测量” 的立体化作业模式,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要素数据采集:

无人机倾斜摄影组应用大疆精灵 RTK 获取地表纹理数据,生成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和三维模型,为建筑群空间布局分析提供基础框架;

三维激光扫描组完成每栋建筑的外观、结构及内部细节扫描,精度达毫米级,不仅记录建筑轮廓,更捕捉到斗拱彩画、须弥座雕刻等艺术细节,形成可回溯的数字档案;

手工测绘组通过现场观摩、草图绘制与精细测量,结合清代营造技术相关知识,对数字化数据进行验证与补充,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文化解读的闭环。





实践育人:触摸历史肌理,传承工匠精神

在测绘现场,学生们通过 “观察 - 绘图 - 测量” 的沉浸式实践,深度理解古建筑的营造智慧。“当我们测量建筑的斗拱尺寸时,仿佛触碰到了古代匠人的心跳。” 参与实践的学生表示,这种 “手脑并用” 的学习模式,使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 “以器载道” 的工匠精神。



未来展望: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路径

清西陵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不仅为泰陵保护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更探索出 “文物保护 + 教育实践 + 文旅融合” 的创新范式。

“十年磨一剑,我们将继续以测绘为纽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廊坊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清西陵的合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培养更多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