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天平,始终以公平与正义为精准砝码,严谨地衡量着社会行为的善恶对错。近年来,“老赖”一词频繁闯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诚信领域的一颗刺眼毒瘤。所谓“老赖”,是指那些明明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却蓄意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失信被执行人。最高人民法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在册人数已逼近700万。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司法公信力维护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老赖”现象绝非简单的个案问题,而是对法律尊严和社会契约的公然挑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教授犀利地指出:“‘老赖’之举,不仅严重侵害了特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更像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损害整个司法体系的公信力,对社会信用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倘若放任‘老赖’逍遥法外,‘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局面必将出现,守信者沦为社会的‘异类’,社会的公平秩序也将荡然无存。”

为有效破解执行难这一难题,我国自2010年起逐步构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2013年进一步完善并推行联合惩戒措施,2016年最高法发布相关意见,明确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限制高消费和市场准入等举措。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正式施行,将失信惩戒措施纳入法律轨道,为打击“老赖”筑牢了坚实的法律根基。



当下,针对“老赖”的惩戒措施已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严密体系,让“老赖”们无处遁形。

在消费领域,限制措施覆盖广泛,从乘坐飞机、软卧、高铁一等座以上舱位,到在星级场所高消费、购买不动产或高档装修、旅游度假,再到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据民航局统计,2024年,因失信被执行,超650万人次被限制购票;铁路部门限制近380万人次购买动车组一等座、高铁商务座、软卧。

职业发展上,限制“老赖”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等重要职务,2024年有36.7万失信被执行人被挡在企业高管门外。金融服务领域,限制其新开银行账户、贷款融资等,当年超48万失信被执行人因征信不良被拒贷,总额超2700亿元。商业活动方面,限制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等,2024年,全国各级政府拒绝其参与政府采购项目7.8万个、招投标项目5.2万个,涉及金额巨大。此外,2024年还有17.3万失信被执行人被阻止出境。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织密惩戒网,将“老赖”家人子女纳入一定惩戒范围。不仅严格监控失信被执行人名下财产,对转移至近亲属名下的也可依法处置,还延伸限制家庭成员特定高消费行为,同时对关联企业联合惩戒,加强子女就学监管,严格审查亲属任职资格,让“老赖”真正感受到失信的沉重代价。



这些措施的出台,无疑给“老赖”带来了强大的震慑。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张律师分析指出,传统惩戒措施主要聚焦于“老赖”个人,部分“老赖”会借助家人代持资产、享受高消费等方式来规避惩戒。而新规从家庭整体层面施压,让“老赖”无法再利用亲情关系转移压力,这必将显著提升执行效果。

新规实施后,已涌现出多起典型案例。在浙江杭州中院执结的一起案件里,被执行人李某欠债300万元却拒不偿还。法院调查发现,其妻子名下有多套豪宅、豪车,生活极为奢侈,且这些财产均为李某在判决生效后转移所得。法院依法查封相关财产,并对李某处以司法拘留,最终李某全额履行了债务。在广东深圳中院执行的一起案件中,失信被执行人王某长期拖欠1200万元欠款,还将大部分资产转移到子女名下,送子女赴美留学。执行法院依法冻结其子女名下银行账户,追回费用用于清偿债务,王某子女的留学也受到影响。

这些案例表明,新规下“老赖”的家人子女虽会受到一定“牵连”,但这是基于法律依据和充分证据的规范执行,并非无差别株连。最高法执行局专家强调,惩处的是明显协助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行为,若家属财产来源合法且与被执行人无关,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面对当前形势,“老赖”的家人需积极应对。首先要确保财产独立,夫妻间应明确约定财产归属并留存证据,子女也要保留好自身收入与消费凭证。其次,要避免协助“老赖”规避执行,否则不仅财产会被追回,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再者,要积极配合相关调查,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而最为关键的是,要劝说“老赖”主动履行义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从社会反响来看,绝大多数民众支持强化失信惩戒。网友“正义之声”痛斥“老赖”是社会毒瘤,如今终于要付出代价;网友“法律守护者”认为惩戒措施牵连家人很有必要,能打击“老赖”转移财产的行为。不过,也有网友表达了担忧,如“平衡之道”觉得制度设计应精准打击,避免伤及无辜家属,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权益应得到保障。这一观点获法律界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孙教授指出,惩戒措施要在法律框架内,遵循比例原则,既要打击“老赖”,也要保护无辜家属权益,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等。

新版《实施意见》在加强惩戒的同时,完善了救济和退出机制。被错误纳入失信名单者可申请纠正,已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的失信被执行人,法院应及时删除其失信信息。2024年,全国约82万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退出失信名单,同比增长23.5%,这表明惩戒措施成效显著。



惩戒“老赖”,不仅是破解执行难题的关键举措,更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国家发改委信用体系建设处张处长指出,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严厉惩戒失信行为,树立诚信榜样,能引导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的各类信用信息超970亿条,各级信用门户网站日均访问量突破1000万次。在金融、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领域,众多企业和个人愈发重视信用记录,将诚信经营当作核心竞争力。

专家表示,惩戒“老赖”是一种“双赢”之策。对债权人来说,能更高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老赖”自身而言,尽早履行义务,既可避免更严厉的惩戒,又能重新赢得社会信任,获得发展机遇。

如今,“老赖”的好日子已然到头。在法律的有力保障和科技的强力支撑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持续完善,诚信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相信随着惩戒措施不断发力,越来越多的“老赖”会主动履行法律义务,司法公信力将得到切实提升,诚信之风也必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