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普通人还在为考研焦头烂额时,有人已经23岁手握协和博士学位;当规培医生在医院通宵写病历,有人却在社交媒体晒着五杯咖啡配小酒的 “摆烂日常”。
最近,医学圈突然杀出个“六边形战士”韩佳澍,直接把网友的认知天花板干碎了!
这位00后少女的履历堪称医学界“开挂剧本”:15岁留学加拿大跳级上多伦多大学,19岁通过协和“4+4”项目攻读临床医学博士,23岁拿下清华协和双签章学位证书,还顺手创立了肿瘤科研公司。
这波操作,直接把“别人家的孩子”甩出十八条街!然而,当网友扒开华丽履历的外衣,却发现里面全是 “线头”。
先看论文——普通医学博士论文动辄50页打底,她的正文却只有12页,这是把博士论文当朋友圈文案写了?
再看临床轮转时间,别人要熬48个月,她24个月就“通关”,这效率堪比游戏开外挂。
更绝的是,她参与主刀的Whipple手术(普外最大手术之一),患者术后直接进ICU,家属举着横幅控诉 “23 岁杀手博士”,这剧情比医疗剧还刺激!
这边论文和手术争议还没消化,那边她的“摆烂日记”,又让网友瞳孔地震。
早上赖床抱怨“不想上班”,上午喝咖啡发呆,下午陪爷爷上门诊,晚上小酒配闲书 —— 这哪是在学医,分明是在体验“豪门医二代” 生活!
有规培医生含泪对比:“我在医院累成狗,她在拍毕业照发朋友圈,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
随着深扒,更多“彩蛋”浮出水面。她频繁提及的“爷爷胸外门诊”“外婆家骨科”,让人不禁联想这医学世家的人脉 buff 叠满;
注册资本仅10万的生物公司,却能承接协和科研项目,这波“空手套白狼”玩得666;还有她的推荐人之一竟是协和院士,说好的公平竞争呢?
网友直呼:“原来医学天才的养成,靠的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拼爷爷’!”
这场风波里,协和“4+4”项目也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个号称“允许非医学背景学生四年速成” 的项目,要求全球前100高校背景 + 3 封副教授以上推荐信。
但现实却是:跨界学员论文缩水、临床经验不足、推荐信成了“入场券”。三甲医院招聘负责人一句话扎心:“我们要的是能上手术台的医生,不是来镀金的理论家!”
眼看舆论越闹越大,韩佳澍连夜清空社交账号。可惜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友早就截图存档:她晒过的博士证书、和领导的食堂合影、带着咖啡香的 “摆烂日常”,现在全成了 “呈堂证供”。
更戏剧性的是,和她同属 “4+4” 项目的董小姐、咸晓梦也被扒出:这些本科读非医学专业的“跨界选手”,花500万就读国外私立学校,毕业后无缝衔接协和博士,这波操作简直是 “钞能力” 医学速成班!
当医学教育变成了拼爹拼资源的“高端游戏”,当白大褂下的誓言,抵不过一纸推荐信,普通人难免脊背发凉。
有网友锐评:“以前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现在是‘没爹没矿,别学医’!”
目前,国家卫健委已介入调查,18台手术记录被封存,但这场风波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一个韩佳澍这么简单。
医学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儿戏。我们不反对天才,也不排斥创新培养模式,但如果“天才”的背后,是资源垄断和教育不公,那才是真正的医疗危机。
这场全民围观的医学圈大瓜,吃到最后只剩一声叹息:原来有些人生,从开局就开了“无敌外挂”!
这场闹剧背后,是公众对医学教育公平的深切焦虑。医生这个职业,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如果寒窗苦读敌不过“拼爹拼关系”,如果救死扶伤成了镀金跳板,那谁还敢放心把命交给白大褂?
毕竟,手术刀不是剧本杀的道具,患者也不是流量密码的牺牲品。这场全民围观的医学圈大瓜,最终该如何收场?
我们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医学的神圣,容不得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