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克什米尔,再次成为火药桶的引线。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地区发生一起震惊南亚的枪击事件,26名印度游客惨死在袭击者枪口下。尽管尚未有确凿证据指明幕后黑手,但印度政府第一时间便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声称这是由“境外势力”操纵的恐怖行动,并点名巴方支持“抵抗阵线”与“虔诚军”等组织。



仇怨未解,又添新恨。继2019年印方单方面废除查谟-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引爆外交断裂后,印巴关系如今再次步入冰点。然而这次,事态远不止于外交口水战,而是实打实的封锁与报复。

据《黎明报》5月4日报道,巴基斯坦政府已正式发布禁令,全面禁止原产自印度的商品通过其陆地、海路或空运形式过境。同时,还禁止第三国商品经由巴基斯坦转口印度。此举不仅是对印度指责的回击,更是一次以国家安全为名、实则蓄谋已久的战略经济反击。《今日巴基斯坦》的电子杂志《Profit》评论称,这一封锁政策表明巴方已做好中断一切印巴间物流链条的准备,势要将“经济铁幕”彻底拉下。

印度方面早在此次事件后就迅速展开外交攻势,不仅召回驻巴军事顾问,还暂停了所有对巴航线并关闭了边境口岸,吊销双边签证安排。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媒体高调鼓动“以眼还眼”,炒作“对等制裁”,声称必须“让巴基斯坦为每一滴印度人的鲜血付出代价”。这一充满复仇主义情绪的舆论氛围,反映出莫迪政府正借机加码民族主义牌,将内部不满情绪向外转移。



巴基斯坦的回应毫不示弱。外交部不仅宣布关闭对印领空、冻结一切贸易联系,更将印驻巴使馆规模压缩至最低限度,限期30人以内,并勒令部分印度外交官48小时内离境。更甚者,巴方还威胁将在克什米尔地区部署远程火箭炮与边境突击部队,以“应对印度的战争准备”。

试问,这样的局势发展,还能称之为“常规冲突管理”吗?南亚正在滑向失控边缘。此轮对抗已不仅是克什米尔地缘争端的“老调重弹”,而是在新地缘政治环境中出现的新变种。一方面,莫迪政府在新一轮选举周期中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攀升与内部农民抗议潮,需要一个“强敌”来转移国内视线;另一方面,巴基斯坦面临通胀高企与外债危机,军方正通过煽动对印对抗,巩固其国内主导地位。这是一场高度政治化、武器化的对抗游戏,而人民、和平、区域经济稳定,却在其间被彻底牺牲。

南亚经济一体化多年来本就步履维艰,如今的双边封锁更是雪上加霜。印巴之间本就稀薄的陆路贸易和空运联系彻底冻结,将重创两国边境省份本地商贸生态,进一步打击脆弱的就业结构与跨境运输业。而更广泛的影响还将波及阿富汗、中亚乃至中东南亚的陆上通道。尤其是在中巴经济走廊(CPEC)推进过程中,印巴紧张局势不仅使战略通道面临威胁,也为外部势力在区域“搅局”提供了口实。



印巴之间的“热对抗”从未带来实质成果,反倒不断拉低地区安全底线。每一次克什米尔爆炸、每一次边境交火,都会被各自政府拿来当作巩固政权合法性的工具。但今天不同往昔,在美中对峙持续升级、俄乌战局未解之际,印巴两国的冲突一旦失控,恐将成为大国代理战争的新导火索。

而国际社会的劝和力量也正显得前所未有的软弱无力。联合国“强烈呼吁克制”的陈词滥调已经没人认真听;美国的“双方均应克制”更像是敷衍的外交辞令;俄罗斯虽表示愿意调解,但其在乌克兰战场已疲于奔命;中国虽提出和平解决倡议,却因边境问题与印方关系冷淡,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当印巴两国选择封锁边境、斩断贸易、互驱外交官的时候,南亚人民更需要问一句:到底是谁在为这场冲突买单?是谁将民族主义包装成“爱国主义”,把战争边缘政策当作赢得选票的工具?又是谁在背后煽动地区敌意,让两国永远走不出仇恨的循环?

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血债不会带来和平,封锁无法带来安全,对抗只会激化裂痕。当印巴领导人沉迷于“报复的快感”时,整个南亚都在为此付出代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