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权威排名,按成就和影响力,近现代文坛上,中国六大文豪排名次序为“鲁郭茅巴老曹”,分别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六位文学家,这六大文豪,其他五位都活到了建国以后,只有排名首位的鲁迅没能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郭、茅、巴、老、曹等五位,有的在建国后除了在作协内部担任较高职务外,在其他社会领域或政府部门也身居要职,就最高职务来说,茅盾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巴金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按级别来说,巴金和郭沫若的职务最高,相当于副国级,按实际权利,则是郭沫若更为显著。
排在后面的几位有如此成就,若是排名首位的鲁迅活到建国后,职务上有没有可能超过郭沫若和巴金呢?
鲁迅以独立批判著称,生前对国民党持尖锐批评态度,但对左翼思想有同情。建国后政治环境强调意识形态统一,鲁迅的风格若是做出改变,或许可以适应以后的环境。
早期就是党员,并参加过南昌起义的郭沫若,文风更能较快适应环境,甚至在特殊时期依旧保持高位,相较之下,鲁迅的独立性风格可能会在某些方面相对受限。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若在世,很可能被塑造成文化象征,赋予名誉职位(如文联主席、政协代表、政协副主席等,大概率会与巴金相似),但实权有限。
而郭沫若则因兼具学术与政治能力,担任实权职务(如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化部部长、副总理等)。相对而言,鲁迅的影响力更多在于思想遗产,而非实际政治参与。
建国后对于文艺的重视,结合鲁迅的影响力和地位,文联、作协等高层领导职务会有鲁迅的位置,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无党派人士鲁迅,也有可能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代表文艺界。
也就是说,若鲁迅活到建国后,需要利用其声望团结知识分子,他或可担任高层虚职、名誉职务(参考巴金),但实际决策权不及中共元老郭沫若。
此外,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如“新文化方向”)可能使其在宣传层面处于高位置,但具体职务仍取决于现实政治需求。
综上所述,鲁迅若活到建国后,其职务很可能与巴金相似,级别或与郭沫若相当,但实际职权方面不会超过后者,郭沫若早期的经历决定了他更能担任实际职权,而鲁迅的批判精神与独立性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或仅担任象征性职务。
不过,鲁迅的文化影响力远超职务高低,其历史地位并不取决于职务级别。上述观点仅是基于历史情境的个人见解,实际结果或受许多偶然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