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是不平凡的,这一年,是毛主席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中南海办公,中共中央在外地召开的各种会议也多达9次。
也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中央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周总理和毛主席先后乘坐“江峡”轮,考察长江三峡。
江峡号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是1956年毛主席畅游长江时,写下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三峡的偏爱和期望。
两年后的这一趟三峡行,他在成都停留了整整23天,成都会议结束后,一行人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毛主席立在船上,观察长江航道情况。
只见他时而询问船员行船事项,时而指点两岸风景,时而感慨大自然的造化,时而陷入深深的沉思。
卫士长李银桥一直默默地陪同在毛主席的身边,直到毛主席再次语出惊人,李银桥终于忍不住笑着感叹:
“主席,您这话罗部长听了非吓疯不可。”
毛主席和李银桥合影
李银桥口中的罗部长,指的是罗瑞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彼时他任国家公安部部长,毛主席出行的安全工作也是由他负责。
毛主席的这一次三峡之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又说出了怎样震惊众人的话语?
不想当主席, 想修三峡大坝
早在1953年的时候,毛主席就大胆提出在三峡卡住长江,修建大型水利枢纽的想法。
后来到了1957年,他更是提出要亲自到三峡进行实地考察,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了,但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中。
从1953年到1958年初,毛主席曾先后六次召见著名的水利专家林一山,与他一起探讨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
毛主席和林一山
问题很是深入细致,包括如何解决泥沙淤积,如何解决防空炸问题,以及当时的国力能否承担这项巨大的投资等等。
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仔细审阅了林一山写给他的查勘报告,当看到白龙江和西汉水可以向汉江引水的评估之后,心中很是高兴。
恰巧那天成都下了点儿小雨,毛主席一边念着“好雨知时节”, 一边对李银桥说要去杜甫草堂逛逛。
李银桥不想坏了主席的好兴致,可又担心主席的安全问题,不得不硬着头皮提醒:
“之前杨主任还特地交代过,不让主席随便出去,怕街上人多,冲撞了主席。”
李银桥口中的杨主任,指的是杨尚昆,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故而李银桥称他为杨主任。
杨尚昆(左三)
毛主席大手一挥,让李银桥去叫杨尚昆,还直接给出了出行理由:
“今日正好下雨, 街上人不多。”
杨尚昆一听,这是没有办法阻拦了,只得拉上罗瑞卿一起,一行人陪着毛主席去游览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毛主席穿着雨衣,淋着小雨,一边观赏千竿翠竹,一边吟诵杜甫的诗歌。
杨尚昆在旁边说道:“新中国成立了,社会安定了,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了。”
毛主席将手伸进雨幕,任雨水穿过自己的指缝,一边表示形势不容骄傲,一边告诉杨尚昆还要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搞生产。
李银桥一听到主席说生产,想起了一首诗,就申请念给主席听一听。
“春雨贵如油,不小也不愁;社员开油房,春雨遍地流!”
李银桥的这首打油诗一念完,大家都乐了,毛主席也哈哈大笑起来:
“很好嘛,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一行人说说笑笑,看过杜甫草堂,又去了武侯祠,武侯祠内,诸葛亮殿前有一副楹联,是清末赵藩所题。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毛主席在这副楹联下久久驻足,之后,让人将武侯祠的三十多副楹联全部收集起来给他阅读。
杜甫草堂
游览归来,毛主席又借阅了《华阳国志》《都江堰水利述要》和《灌县志》,随后又亲自去视察中国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在现场,当看到每年岁修维护,挖泥、淘沙全靠人工时,毛主席先是询问修一次需要多少人力,工人有没有钱拿,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又说:
“今后应该改用机器,用卷扬机、掘土机,就省人力了。”
对都江堰工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毛主席又去了一趟重庆,旧地重游,也是为了视察三峡。
“江峡”轮驶近中堡岛时,毛泽东站在船尾甲板上,举起望远镜仔细察看这座神奇的小岛,他边看边对身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诙谐地说:
“喂!长江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不信干部言,要听农民说
除了着迷于三峡大坝的相关事项,毛主席对四川当地的建设以及农民群众的生活, 也极为关心。
成都会议期间,他视察了不少村庄和公社,成都西郊的郫县红光农业社,便是其中一家。
那是3月16日傍晚,毛主席在几位社长的陪同下,察看了红光农业社的田间作物之后,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前。
看见院子里的几株橘子树,问是不是社员自家栽种的? 同行的一位社长赶忙回答是的,并向毛主席报告了一下这户人家的基本情况。
一行人走进院子,一位六十多岁的农妇迎了出来,姓林,名叫林赛华。
因为年纪大又患了结膜炎,林赛华的眼神不太好,并没有认出来走进自家院子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只当是来农业社观摩学习的外地干部,这事儿以前也有过。
听说领导要和自己聊一聊,林赛华虽有些局促,但也没有太过紧张,毛主席亲切地询问她家中有几口人,口粮够不够吃,她都一一回答了。
一旁陪同的农业社副社长见毛主席对农民的吃喝问题很是关心,而林赛华回答得很简单,便开口补充说:“过去一年,农业社给每个社员分了400斤……”
毛主席听完了副社长的补充,笑着对林赛华说:
“他是副社长,但他说的不算,老百姓自己的肚子自己说了算,你说实话,家里口粮是不是真的够吃?”
再次得到了肯定回答后,毛主席换了个话题,问起了除“四害”的工作。
这一次林赛华的回答倒是让毛主席愣了一下,她说农业社里要除七害,并将七害一一数给毛主席听。
毛主席好奇追问:“为什么要除七害?”
“麻雀、老鼠是偷粮的,蚊子、跳蚤是吸血的,臭虫、蟑螂是传播病菌的……”
俩人一问一答之后,毛主席一边夸赞林赛华是个懂科学的新农民,一边在林赛华的带领下,参观了她的家,虽是农户人家,却也收拾得整整齐齐。
“这家是地主,还是富农啊?”
毛主席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笑意明显,声音里也有着调侃意味,林赛华能感觉到领导这是同她打趣呢,于是也笑着回答说:“我们是贫农。”
多年以后,当林赛华同家人回忆起这一幕时,都依然记得那一日主席脸上的笑容,以及他对农民群众的真切关怀。
游泳是真爱,实践是真理
毛主席的保健医生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主席,地球上的生命最早来自哪里?”
毛主席反问医生为何突然问他这么个问题,医生说:
“就想同主席谈谈自然科学,不能总是被主席提问,也想考一考主席。”
于是,毛主席给出了他的回答:“海水。”
医生点了点头,紧跟着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主席认为,什么运动最好?”
毛主席回答:“散步。”
这一次医生却摇了摇头,对主席的回答表示了否定,说答案是游泳,因为游泳有四大好处:第一是能接触大自然,全身都能接触阳光、空气和水;第二是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第三,游泳是全身运动;第四,对心、肺是最好的锻炼,对吸烟的人尤其有益。
听完医生的这一番阐述,毛主席笑了,他知晓自己的保健医生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为了劝说自己不要只顾忙于工作,平常还要多运动、多游泳。
游泳是毛主席一生所爱。除了举世闻名的中南海游泳池,毛主席更喜欢畅游江河湖海,他游过长江、湘江、珠江、钱塘江、邕江,游过十三陵水库、庐山水库、韶山水库……
成都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一行乘“江峡”轮离开巴蜀去汉口。
轮船驶入三峡第一峡——瞿塘峡时,“江峡”轮老船长,莫家瑞向毛主席介绍:
“瞿塘峡口的巨大礁石滟滪堆横卧江心,虎视眈眈紧锁夔门,礁石上‘对我来’三个大字更叫船员和乘客望而生畏。”
他还向毛主席念起流行川江几百年的《滟滪歌》:
“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
这首《滟滪歌》形象地说明了滟滪堆在长江不同水位时的形态,也是古代船家舟子的航行守则。
毛主席说:“当你对一件事物不了解时,感到十分害怕,但你一旦了解它,掌握了它的特性和弱点,就不再害怕,反而可以捕捉和利用它。”
峡江两岸一步一美景,一景一传说,如白帝城刘备托孤、铁锁关江锁战船,江南的凤凰泉、孟良梯、倒吊和尚,江北的七道门、风箱峡、犀牛望月等深深吸引着第一次入峡的毛主席。
他遥望白帝城,吟诵李白千古名诗《早发白帝城》,说:
“李白的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那一定是满山树木,才能有猿猴栖息,这次我从万县东下,我看两岸多是光秃秃的,应该发动群众,多栽树绿化长江。”
轮船接着驶入“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的巫峡段,毛主席笑着问身边人,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秀,到底巫峡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奇峰大家一时答不上来。
这时任白戈说道:
“清代四川诗人张问陶曾有诗云‘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有百万呢!毛泽东夸赞张问陶的诗写得巧妙。”
到了神女峰,大家不由地谈起了古代屈原、宋玉、刘禹锡、李商隐等诗人咏叹神女的佳句华章。
毛主席立在船头,看着峡谷两岸的崇山峻岭缓缓后移,感受着江风的吹拂,一股浪漫豪情油然而生:
“这里的水这么多、这么急,要是能想办法北调就好了!”
毛主席一开口,杨尚昆就知道主席这是又惦记上了他“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正想着要如何接话,就听到毛主席又说了一句:
“会当水击三千里,要是能在这里顺江而下,畅游一番,该是多么痛快啊!”
知道主席爱游泳,而且游泳经历很丰富,可这一段的江水又多又急,怎能让主席冒险下水?
李银桥一听就夸张地喊了起来:
“主席,您这话要是对罗部长说,他非得吓疯了不可!”
李银桥这一喊,自带了些夸张和诙谐,在场的人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毛主席也乐了,再没提下水游泳的事儿,转而同甲板上的船员们聊起了其他话题。
罗瑞卿
“江峡”轮驶过雄奇险峻的瞿塘峡和幽深秀丽的巫峡后,即将驶入滩多水急的西陵峡。
毛主席倚在船舷望着江水改编了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听不见,汽笛一鸣到公安。
杨尚昆听了笑着说:
“主席,您这样一改,直接就把李白的诗发展到社会主义了。”
4月1日早晨,“江峡”轮顺利抵达汉口,这一趟三峡之行暂时告结,下船之后的毛主席又迅速投入到新一轮工作中去了。
结语:
为了实现“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梦想,毛主席还曾求助苏联专家,但历史进入1960年代之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情况还是国外的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有三年困难之因,外有中苏关系恶化之果。
梦想只能暂时搁浅,毛主席为此颇为伤感,还曾以一种少见的失落语气说过:“将来我死了,三峡大坝修成后,不要忘记在祭文中提到我啊。”
伟人的意难平,终于在2006年5月得以实现,世界最大的大坝,三峡大坝全线建成,高峡出平湖,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人生旅行》 龙剑宇著
《实际风云录》文章《毛泽东“着迷”三峡大坝》 作者:麦阳 刘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