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晴光入夏,万物皆长。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正所谓“立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世间万物在立夏这个时候开始长大,动植物进入了旺盛的“夏长”时期。
养生有道
恬淡虚无、重在养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立夏,阳气由“生”及“长”,首开夏之序幕,象征着纯粹的阳刚与强健,万物至此兴盛。夏属火,内应于心,此时心阳旺盛,情绪易躁。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精神活动皆由心所主,而“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故立夏养生,重在养心。当戒怒制躁,忌大悲大喜,保持神清气和,心境畅达,通泄自如,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吃立夏蛋
如果说春天还只是万物的苏醒,那“立夏”则意味着生命的张扬。一个“立”字,道出了事物发展的根基与开端。炎炎夏日,人们容易出现疲劳、厌食、消瘦等“疰夏”症状。因此,立夏养生尤为重要。立夏吃蛋的习俗,寄托了人们强身健体、抵御暑热的美好愿望,正如俗谚所说“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意指此时食蛋能滋补心气,让人精神焕发,安然度夏。
饮食有节
适当补液、生津滋阴
《千金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养生,宜适当食用辛味以祛除暑湿,并借助酸味的收敛之性来固护心气、止汗。此外,夏季阳热旺盛,阴气不足,人体津液易随汗液、呼吸等流失,导致阴虚内热而上火。因此,应适当食用具有清热、生津、滋阴作用的食物,以补充津液,缓解“上火”症状。
驻色酒
据《蒲松龄著作佚存·驻色酒》记载,古代齐鲁地区的女性就有立夏饮“驻色酒”之习俗。明代陶宗仪所著的《说郛》记载: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驻色酒正是将李子汁与酒混合而成,相传具有养颜、开胃、解暑的功效,因此深受女性们的喜爱。
起居有常
慎起居,忌贪凉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过后,昼长夜短,作息也应随之调整,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量,有助于提升阳气;夜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则可以养护阳气,让人体阳气得以充分外发,阴气得以内伏。此外,夏季养生还需注意,虽然气温较高,但不可过度贪凉,避免穿衣过薄,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低,睡眠时不要袒胸露腹,以防风寒湿邪乘虚而入。
摩面梳头
中医认为“心其华在面”,而“头为诸阳之首”,面色红润光泽与否,直接反映了心之气血是否充盈。《导引经》记载:“以手摩面,令人面上有光泽,似为神仙色彩。” 日常可通过摩掌生热浴面,这不仅能够促进面部气血流通,去除暗沉,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和气血,提升阳气,使面色更加明亮有光泽。
具体方法:两掌相搓至热,由下而上浴面至巅顶稍作停顿,此为吸气;经发际时改为十指梳头,两手由上而下经后脑至颈部,此为呼气。一上一下为一次,可反复多次。
锻炼有术
适度运动、提升阳气
初夏气温适宜,正是人们抖擞精神、积极生活、外出游玩的大好时光,宜消除懒散,振奋精神。适度增加运动,有利于通畅气机,升发阳气,强健体魄。然“汗血同源”,汗出过多,易耗伤心之气血。
立夏四月节,运主少阴一气,时配手厥阴心包络风木。根据这一特点,谷雨锻炼特别推荐明代署名铁峰居士所撰的《保生心鉴》中的立夏节气坐功导引法。
动作详解:每天早上3点到7点之间,盘腿坐好,闭上眼睛,调整呼吸。一条腿弯曲抬起,双手交叉,手掌朝外放在膝盖前,两条腿分别做35次。然后进行叩齿、吐纳、咽唾液的动作。可以治疗:风湿留滞,经络肿痛,臂肘挛急,腋肿,手心热,喜笑不休,杂症。
防治有法
揉按穴位、宁心安神
盛夏初至,暑热挟湿易扰心神,浮肿倦怠接踵而来。下面介绍一组穴位按压方法,帮助大家清心降火、调畅水道、固护根本:
01
少府穴
手少阴心经荥穴,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处。拇指指腹按揉3分钟,缓解夏季心火亢盛导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
02
水分穴
任脉穴位,脐上1寸(约一横指),前正中线上。用掌根轻柔打圈按压3分钟,或艾灸10分钟,促进水液代谢,改善头面浮肿、小便短赤。
03
关元穴
任脉穴位,脐下3寸(约四横指),前正中线上。用手掌根部叠按揉5分钟,或隔姜灸5-7壮,温补阳气。
立夏初临,万物始茂,恰是敛藏转焕新的自然之约。循少府清心火、水分化湿浊、关元蓄元阳,让身心如新荷饮露般澄净舒展,似藤蔓攀光般顺势生长。借节气更迭之机,以指尖温热对话天地,于蓬勃盛夏中养一份从容,守一脉安宁
▌本文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防治老年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图片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大家中医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