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钦州山林还带着潮气,老黄砍柴时听见草窠里有细弱叫声。他扒开半人高的野草,看见五团毛茸茸的小身影挤成暖乎乎的堆。
小猫崽眼睛没睁开,粉粉的鼻尖总在抖,身上纹路却怪得很——灰毛间缠着不规则的深褐条纹,像谁拿树枝在雾里乱划的印子。老黄蹲在原地直挠头,山里野猫他见得多,可这么特别的花纹还是头回见。
“该不会是保护动物吧?
”他想起村里广播说过,遇见稀奇野物别乱碰,得找林业站。掏出手机拍照时,小猫崽突然奶声奶气地哼唧,爪子在空中乱挥,把老黄的心都勾软了。
可转念一想,荒草丛里没猫妈护着,这么小的奶猫咋活?指不定是被弃了还是猫窝遭了灾。当天下午林业站的人来了,捧着纸箱轻轻把小猫装走,老黄蹲在旁边看,发现它们尾巴上的环纹格外清晰,一节深一节浅,像串起来的小铜钱。
消息传开后,短视频评论区炸了锅。“这小模样太招人疼了,粉耳朵尖儿会抖呢!”有网友截了视频里小猫打颤的画面,配了十多个爱心表情。
也有人泼冷水:“别光顾着喊可爱,万一是保护动物呢?瞎凑近乎可不行。
”“看着像中华田园猫混血吧?我家大橘小时候花纹也乱,长大就变漂亮了。
”有养猫经验的网友留言,说要看长大后的毛色和耳朵形状。争议冒出来后,村里几个老汉也凑在一起唠嗑,王大爷吧嗒着旱烟:“早年咱山里野猫多,现在好些年没见着带花纹的了,说不定真是外面说的那种‘濒危货’。”这话让老黄心里也犯嘀咕,他翻出手机里存的照片,越看越觉得小猫的纹路和常见的家猫不一样——那些条纹更深、更野,像长在骨子里的自然印记。
这时候有人搬出“老理儿”:“‘猫带纹路贵如金’,老一辈说过花纹特别的猫有灵性,可现在都讲究保护动物,咱得听政府的。
”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后来透露,小猫暂时送到救助中心了,能不能放归山林还得等鉴定。这话让关心的网友更急了:“要是保护动物,人工养得活不?野性会不会没了?
”“万一是普通野猫,这么小离开猫妈,成活率有多高?”也有人担心小猫的命运。这时候,村里的生态护林员老陈站出来说话:“前几年咱这儿退耕还林,山林恢复了,野物才多起来,不管是保护动物还是普通野猫,咱都得给它们留条生路。
”他这话让老黄想起,这两年山里确实变了样,以前光秃秃的坡上,现在灌木长得比人高,偶尔还能听见野鸡扑棱翅膀的声音。
“其实最难的是分辨——野猫和家猫长得像,可保护级别不一样,万一认错了耽误事,或者把保护动物当野猫放了,都是麻烦。”有懂行的网友在评论区解释。
这话戳中了老黄的心思,他回想起发现小猫那天,草窠里静悄悄的,要不是听见叫声,差点就错过了。
“现在想想,幸亏没自己瞎折腾,交给专业的人总没错。
”老黄在视频里挠着头笑,身后的山林沙沙作响,像在应和他的话。争议归争议,有件事大家都认同:这窝小猫的出现,让更多人注意到山林里的野物。有人翻出资料说,中国的野猫亚种里,有的因栖息地破坏成了濒危物种,身上的花纹正是它们适应自然的保护色。
“说不定这些小猫的花纹,就是大山给它们的‘身份证’呢。”有网友诗意地留言。我个人觉得,咱老百姓遇到稀罕动物,第一时间联系保护部门,这做法真给咱农村人长脸。
山林里的每个小生命都连着生态的根,就像老辈人说的“一草一木都是山里的魂”,护好这些带花纹的小家伙,其实就是护着咱自己的家园。
直到现在,小猫的品种还没最终定论,救助中心说要等它们长大些,看体型和斑纹变化。但老黄发现,自打这事传开,村里逛山林的人都自觉放轻了脚步,遇见草窠里的动静,不再随手扒拉,而是远远瞧着。这或许就是件好事——不管这些带怪纹的奶猫是什么品种,它们让人们开始懂得,山林里的每个小生命都值得温柔对待。
就像村口老树上挂的护林标语写的:“留住野物的脚印,咱的日子才更有滋味。”每只小生命都连着自然的根,护好它们,咱的山水才更有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