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江苏大地,冷空气携6级阵风却解不了土壤焦渴。



盐城气温24小时骤降5℃,可田里的土还是裂得像龟背。无锡张大姐蹲在桃林里,摸着焦枯的叶片直叹气:“果子都畸形了,喷淋浇过也没用。

”中央气象台的干旱黄色预警,把江苏中南部划进了特旱圈。1 - 4月降水量才是常年三成,这雨缺得太狠了,创下气象记录新低。气象云图上,橙色干旱区和预报的小到中雨,像两路人碰不上面。

专家说苏南得50毫米以上降水才够,可这场雨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泰州的麦田里,农技专家扒开土,墒情监测仪红得刺眼,小麦灌浆正等着水呢。



当地调了200台喷灌车,夜里低温时错峰浇水,就怕水被太阳“抢”走。苏州气象局的留言区炸了,1.

2万多条催人工增雨,可工程师对着卫星云图直摇头。高压脊把积雨云挡得远远的,最近的合格云系还在安徽,急也没用。

太湖水位降了0.



8米,沿湖城市开始管着用水,企业都搞起循环水了。南京长江边的礁石群冒出来,航道部门不得不重画航行图,这旱情影响真不小。洪泽湖的北风卷着盐碱尘粒,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数值往上蹿,次生灾害跟着来。

宿迁的消防连着灭了三起芦苇火灾,专家提醒:土壤含水低于12%,烟头都能成灾。5日的降雨或许能润润空气,可气象学家说,这雨渗不进深层土,解不了根本。

更让人悬心的是,副热带高压今年会不会按时来,带来足够的雨水?长三角“汛期不汛”会不会成常态,这问号在每个农民心里打转。北方的陕西、河南也旱着,和江苏连成一片干旱带,旱情不是一地的事。



广西那边也喊渴,降水量少,高温蒸发快,水库蓄水都不够了。都说“靠天吃饭”,可这天越来越让人摸不准,咋办呢?人工增雨等云系,调水灌溉抢时间,这些应急招能解一时急。

可长期来看,水利设施、抗旱技术,是不是得下更大力气搞?气候变化的影响摆在眼前,极端天气可能越来越多,准备得更周全才行。

这场旱情像面镜子,照出了靠天吃饭的脆弱,也让人看到积极应对的必要。现在盼着雨能多下点,更盼着以后面对旱情,能有更多办法、更少无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