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蹲在地头猛嘬旱烟,盯着卷边的玉米叶直皱眉。小满刚过本该潮气润苗,可天公像着了火似的连晒十日。村头大喇叭早响过天气预报,说本周都是"适宜春播"的好天儿。
谁能料到刚拔节的玉米秆,被干热风抽得蔫巴巴没精神。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老辈人传的农谚咋不灵了?邻村张叔开着三轮车转了三趟,拉来的灌溉水只够浇半亩地。抽水机突突突响了整夜,渠里的水却比往年浅了两指。
镇上农技站的小刘来田里看,说这是罕见的干热逼熟现象。
可手机里的气象APP还标着"农业气象等级优",老汉们直挠头。去年这会儿玉米秆早蹿到胸口,今年却刚过膝盖还发黄。
村东头的王大爷掰着手指头算,说自打包产到户没见过这光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减产的损失该算谁头上?有人说现在天气预报靠卫星,准头该比老黄历强百倍。
可地里的庄稼不会说谎,叶子上的焦斑明晃晃刺着眼。
镇政府送来的抗旱物资堆在村委会,可分到每户也就几袋滴管带。年轻的村干部拿着喇叭喊,让大家抽水时注意错峰用电。老李盯着自家龟裂的地头,突然想起三年前那场倒春寒。
那年也是预报说气温稳定,结果一场霜冻冻坏了整片果园。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为啥种田人心里反而更没底了?农技站贴出的应对方案写着"叶面喷施抗旱剂",可老辈人哪懂这些?
村口的代销点趁机涨价,一桶农药比去年贵了二十块。"靠天吃饭靠不住,靠人吃饭累断腰",不知谁在田埂上叹气道。县气象局的专家下来调研,拿着仪器测了半天说"属于异常气候"。
老李凑过去想问个明白,专家却只说"加强田间管理"。
眼看着抽穗期越来越近,地里的墒情却一天比一天差。村里的老会计掰着算盘算,今年的秋粮产量怕是要跌三成。
更让人愁的是邻村的河坝快见底了,下游的稻田还等着放水。"大旱之后有大涝",不知哪个老人又念叨起这句老话。
可现在连旱情都摸不准,谁还敢指望老天按套路出牌?我个人觉得,咱种田人不怕出力流汗,就怕摸不透老天爷的脾气。
天气预报的关口要是把不准,地里的收成可就悬了。
都说科技能减灾,可咋让这些科技真正帮到咱庄稼汉?
这问号像沉甸甸的谷穗,压在每个种田人的心头。直到天黑老李才起身,裤脚沾着的干土簌簌往下掉。远处的晚霞红得刺眼,像极了灶膛里快熄灭的火。
明天还要去镇上买管子,可兜里的钱够不够买那几丈塑料皮?
田埂上的虫鸣声越来越密,却盖不住老汉们的叹息声。这场反常的干热风,到底是偶然还是啥信号?
没人能给出准信儿,只有地里的玉米秆在风里轻轻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