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柏泉渔场的吆喝声就划破了寂静。渔网破水的瞬间,银鳞翻涌,江团甩尾拍得鱼筐咚咚响。,这曾经靠四川供货的武汉市场,如今自家鱼塘成了供应主力。
2023年以前,江团养殖像个烫手山芋,水质、气候、投入哪样都难搞。基地的程工带着团队日夜泡在塘边,测水温、调水质、装设备,硬是啃下了硬骨头。
现在每天2万斤鲜鱼起网,江团、鳊鱼、银鳕鱼,筐筐活蹦乱跳,直送北上广。“养鱼先养水”,老把式遇上新科技。纳米增氧设备咕嘟咕嘟冒泡泡,生态沟渠绕着鱼塘转,污水进去清水出,鱼儿住得比人讲究。
可有人犯嘀咕:产量翻番了,鱼药残留会不会也跟着涨?检测车直接开到鱼塘边,孔雀石绿、氯霉素,一项项指标当场测。
看着检测单上的“合格”二字,鱼贩子黄老板拍着大腿笑:“怪不得北方客户抢着要!”去年还只能卖到周边,如今新疆、东北的货车排起长队,活鱼坐着冷链车跑千里。
张百湖在渔场干了十年,每月四千多工资稳当,比在外漂泊强多了。年轻的程工放弃高校工作来养鱼,研究生学历蹲塘边,父母起初直摇头。
可现在基地年销2000万斤,他鼓捣的“一塘一册”管理法,让每条鱼都有了“身份证”。
新麻烦也跟着来了:市场越扩越大,怎么保住“绿色”招牌?
有人说加密度提产量,程工却摆摆手:“水质一旦坏了,砸的是自家饭碗。
”如今基地放慢脚步,重点攻品质,还引进了“土憨巴”“淡水金枪鱼”这些稀罕品种。
腊月里起的红鲤鱼蹦得老高,渔民们笑说这是“好兆头”。
可谁都明白,从“养鱼难”到“卖全国”,背后是水质监控仪24小时转,是检测员凌晨抽样的坚守。当一筐筐鲜鱼装上货车,路灯还亮着,司机师傅哈欠连天:“赶早到市场,市民餐桌就等着这口鲜呢。
”鱼价稳不稳?品质能不能一直好?
新鱼种能不能闯开市场?这些问号挂在每个养鱼人心里,也成了他们凌晨三点起床的动力。“只要水好鱼好,不愁没销路。
”程工望着晨光里的鱼塘,眼里闪着光。这话既是底气,也是压力——毕竟,千万人的“鲜鱼自由”,都系在这2.
3万亩的水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