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V生活》关注即可
“五一”假期前夕的梅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人流如织,刘波颖刚结束上午的门诊接诊工作,又匆匆赶往办公室部署假期医疗保障工作。这位身兼梅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医务科科长、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的“80后”,既是打破学科壁垒的改革先锋,又是疫情战场上的“硬核指挥官”,还是攀登医学高峰的开拓者。他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精神内核。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刘波颖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医疗高地背后的创新实践
“我觉得新时代劳动者精神要从‘老黄牛式苦干’转向‘智慧型创新’。作为一名医者,需要时刻不忘初心,以解决病人的疾患为出发点,同时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人文关怀,此外还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这一理念正是刘波颖躬身践行的方向。他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化建设,组织制定医院医疗核心制度,创新专科病种路径管理模式,助力医院获批心血管内科、肿瘤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实现梅州“国重”专科零的突破;在重大灾害伤员救治中,他牵头建立平急转换机制,创新分级诊疗流程,在黄金救援时间内统筹救治近百名伤员,救治效果获得政府、业界和群众的高度肯定;在科研领域,他组织带领团队率先开展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顶尖杂志,推动建成国家级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和炎症性肠病诊疗区域中心等,其医术医德深得群众赞誉。
14个病区扩容背后的科学突围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淬炼中,刘波颖深刻体悟到“医者”二字承载的不仅是救死扶伤的专业技能,更是统筹全局的责任担当。新冠疫情防控转段期间,急诊科成为生死竞速的第一道防线:候诊区人潮涌动,危重患者血氧骤降,每声喘息都在倒计时。面对每日激增的患者,刘波颖带领团队启动医疗应急“极限压力测试”——统筹硬件设施、医疗设备及人员配置,组建跨学科救治团队,短时间内增设14个病区,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将重症床位扩增至近200张,是当时全省重症床位最多的医院之一。在这场与病毒抢时间的战役中,临时组建的多学科团队救治了大量患者,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而刘波颖办公室彻夜的灯光,见证着从资源调配精准度到救治方案科学性的每一个生死抉择。
“劳模称号既是党和政府对医疗卫生系统的肯定,也是对我个人的鼓励和鞭策。”戴上广东省劳动模范的绶带时,刘波颖更觉重任在肩。在他的蓝图中,未来要继续以团队协作为基石、以人才培养为引擎,与更多优秀的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用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推动梅州苏区医疗水平向全国标杆迈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