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部国家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中表示,俄罗斯正在“单独对抗整个西方集体”。他强调俄罗斯拥有“足够的力量”结束乌克兰冲突,并称希望不会动用核武器。
这番表态,在国内外舆论场中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朝鲜军人用母语演唱《喀秋莎》的视频浮出水面,不免让人联想到这是否是一种象征性的“支持”——用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结,呼应普京所描述的“孤独对抗”。
《喀秋莎》的诞生史,恰似一部被战争改写的文本。1938年张鼓峰事件中,苏军以武力夺取中苏朝三国争议领土,这一侵略性行动却阴差阳错催生了《喀秋莎》的雏形——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笔下“少女站在峻峭的岸上”的抒情意象,最初是为讴歌苏军“收复失地”的“正义性”。然而三年后,纳粹德国的铁蹄将歌曲推向截然不同的命运轨道:在莫斯科郊外的焦土上,在斯大林格勒巷战的废墟间,这首曾服务于领土扩张的旋律,被重新编码为“保卫祖国”的精神图腾。
1938年张鼓峰冲突中,日军败于苏军,后者趁势占领该地并划为俄界,中国自此失去实际控制权(现属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桑斯基区)。战后,《喀秋莎》在意识形态博弈中沦为“变形符号”:
- 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将其改写为“反法西斯圣歌”,抹去张鼓峰事件关联,中文版随志愿军传唱后更成为“去侵略性”的集体记忆载体;
- 西方世界:CIA等机构将其妖魔化为“红色宣传武器”,冷战语境下彻底符号异化;
- 朝鲜半岛:金日成政权1953年改编朝鲜语版,既致敬志愿军支援,亦隐喻对苏联的依附;21世纪朝鲜军人再唱时,歌词成为年轻一代对“抗美援朝”历史的精神溯源,却与原初侵略背景割裂。
2023年,普京将《喀秋莎》列为俄军“必学战歌”,借卫国战争记忆重塑民族凝聚力,但乌克兰青年以电音混剪将其解构为“侵略者挽歌”。从张鼓峰到俄乌前线,这首战歌的跨国传播史,实为权力话语暴力改写集体记忆的缩影——它既被用作地缘博弈的武器,也在代际更迭中成为被争夺、被篡改的“文化活体标本”。
如今,它在朝鲜土地上被重新唱响,恰逢普京宣称俄罗斯正“几乎单挑整个西方”,战争的旧语言与新现实再次叠加。我们并非要过度解读一首歌的出现,但历史从不只存在于书页中。当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不仅提醒我们谁在传唱,更值得追问:他们为何而唱,又唱给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