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我来评#数字。冰冷的。无情的。它们从不撒谎,尽管有人希望它们说谎。一份民调。关于那个名字。那个常常制造风暴的名字:特朗普。数字显示,假设他在总统第二任期最初百日,他的支持率,低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据说,是近八十年来的新低。这像一道飞镖,直刺政治人物最在乎的地方:民众的支持度,或者说,民心。
然后,另一个声音出现了。副总统万斯。他面对这个扎眼的数字,反应却出人意料。据报道,他接受采访时,面对这个可能让许多政治幕僚心惊肉跳的结果,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
他说,就算这个民调结果准确,他自己也“不怎么在乎”。
“不怎么在乎”。四个字。好像那八十年的最低,只是拂过耳边的一阵微风,无关痛痒。民调,是测量政治风向的工具。说“不在乎”,就像在狂风里拔掉了风向标,不是风停了,是假装看不见,或者试图让别人也假装看不见。
“不怎么在乎”?这个情景,或许发生在万斯先生的脑子里,或者发生在民调数字的对话框里。想象一下,民调数字们排着队,手里拿着那张“八十年最低”的成绩单,忐忑地站在门口。敲门。门开了,万斯先生站在那里。数字们小心翼翼地递上成绩单:“先生,这是我们的最新报告,关于支持率,有点低……八十年最低……”
万斯先生看了一眼,耸耸肩,说:“哦,知道了。不怎么在乎。”然后把门关上了。数字们站在门口,面面相觑:“他……他不怎么在乎?我们可是八十年最低啊!我们费了多大劲才低到这份上!我们这么重要的数字,他竟然不怎么在乎?”这种“不在乎”,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语言的艺术,或者,一种面对不利真相时的自我保护的盔甲。
或者,就像一个医生告诉病人化验结果不太好,病人说“我不在乎,反正我觉得自己挺好”;或者老师告诉学生考试不及格,学生说“不怎么影响我的心情,我相信我最终会表现得非常出色”。嘴上说着不在乎,心里真的能做到吗?
有网友评论,一针见血地调侃,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不怎么在乎?这不废话嘛!谁会在乎自己民调低啊!要是民调冲上天了,你看他在不在乎!估计得开香槟庆祝,发表演讲说这是历史最高!”
下方有人回复,同样幽默,但把话题引向了更普遍的人性:“就像有人说‘我不在乎体检结果不好,反正病不找我’,或者‘我不在乎股票跌停,反正我就放那儿不看’,嘴上说着不在乎,身体和钱包可都很诚实。政治人物也是人,谁会真的对‘八十年最低’这种字眼无动于衷呢?”
我个人对这件事的分析认为,万斯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表态,背后有其策略考量。为什么会这样?
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化”策略。面对不利的民调结果,最直接、最便捷的回应方式之一就是攻击民调本身,质疑其准确性、方法论或代表性。万斯的表态,尽管留有余地(“即使结果准确”),但核心仍在引导外界降低对这份民调结果重要性的认知,不让其主导媒体叙事,削弱其对政治进程的影响力。
二:这也可能是为了向核心支持群体传递信息,展现坚定和不屈的态度。对于特朗普及其政治运动而言,传统民调的数字高低,有时不如支持者群体的热情和凝聚力重要。表态“不在乎”,可以被解读为对主流媒体和叙事的蔑视,以及对自身道路的坚持,从而巩固和激励那些相信他们而非相信民调的这部分选民,将民调的低迷解读为一种“被偏见打压”的证明,反而增强内部的团结。
那么,面对这样的民调结果和“不在乎”的表态,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其可能的意味?我个人认为的观察视角和可能的方向:
一:这提示我们在看待政治民调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民调是特定时间点的快照,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同民调机构方法各异。同时,要认识到政治人物对民调的反应本身也是一种政治表演,其目的是服务于其政治目标。
二:这种“不在乎”的姿态,也可能反映出当前政治环境中,一部分政治人物和其支持群体对传统政治评价体系的某种疏离或不信任。他们可能更看重集会的人数、社交媒体的声量或其他非传统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民调完全失去价值,它依然是观察民意的窗口之一,只是需要结合其他信息来源进行全面分析。
有些数字,是风,吹过了,听听就行了。但有些数字,是石头,落在地上,砸出了坑。“不在乎”,能让耳朵暂时清净,却不能让地上的坑消失。政治人物,可以有风度,可以有策略,可以有语言的艺术。但最终,还是要面对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更冰冷的现实。在意,或不在意,那些数字,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民意,就在那里。
事件发生于2025-05-04 国外,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