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前往黄河实地调研,无意中看见一人便大喊:“毕营长。”毛主席口中的毕营长是谁呢?



毛主席口中的“毕营长”是毕占云,1903年出生于四川广安县一个贫困农家,从小便与生活的艰辛抗争。早年,为生计与家庭的重担,毕占云加入四川军阀,期间体验军阀割据的残酷无情。

1927年,毕占云离开四川,投身湘军,从基层的排长做起,一步步晋升为连长、营长,在国民党军队中战功赫赫。在表面的荣耀之下,毕占云内心越发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不是他心中的理想国,那里缺少所向往的正义。

与此同时,共产党军队如同一股清流,以其严明的纪律、无私的奉献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深深触动毕占云的心弦。毕占云亲眼所见,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与民众鱼水情深,这种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风貌,让他对共产党产生前所未有的向往。

1928年,面对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二次“围剿”,毕占云在忠诚与信念的抉择面前,背叛旧阵营,投身革命。



彼时,毕占云麾下有两名共产党员连长,秘密传播革命火种。当国民党师长阎仲儒下达处决令,意图扼杀这股潜在的威胁时,毕占云非但没有执行命令,反而暗中协助两位连长逃脱,这一勇敢举动无疑是对国民党暴政的公然挑战。

阎仲儒的愤怒随之而来,毕占云因此遭受打压,被剥夺兵权,贬为连长,逆境没有消磨他的意志,更加坚定他追随共产党的决心。

在奉命前往湘赣边界准备围剿红军的途中,毕占云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起义,他率领162名忠诚的战士,投向红军的怀抱。

起义成功后,毕占云被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担任特务营营长一职,同年10月在朱德的引荐下,毕占云光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毛主席与朱德的领导下,毕占云积极参与并成功瓦解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围剿”,为赣南与闽西两大根据地的融合做出贡献。

历史中也不乏波折,1932年的宁都会议上,王明等人的“左”倾思想占据上风,力推“积极进攻战略”,对毛主席提出的“积极防御战略”持否定态度,甚至对毛主席本人及其战略思想进行不公正的批判。

在这场思想交锋中,毕占云虽未直接参与辩论,但他深知毛主席的战略眼光,随着会议的落幕,毛主席被调往后方工作,毕占云与主席暂时分别。

1934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毕占云忍痛割舍亲手培养的两个团新兵,将他们交付给军委,自己则担任红八军参谋长,开始长征。

当红军队伍抵达贵州之际,面对战略转移的紧迫需求,部队进行必要的整编调整。毕占云所在的红八军被整合至红五军之中,职务也相应转变为军委二科科长。



随后,在北上征途中,部队遭遇敌人的猛烈袭击,损失惨重。为保存实力,上级果断决定采取分散行动策略。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毕占云不幸与战友们失去联系,孤身一人。为尽快归队,毕占云经历了重重磨难和考验,一路伪装成乞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西安。那里的局势更为严峻,国民党势力密布,让他寻找红军的希望再次落空。

绝望之中,毕占云没有放弃,继续沿街乞讨,向北行进至洛川。在这里,他终于听到红军的消息,心中的重负瞬间释然。

此后,毕占云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面对日军的侵略,他带领部队灵活作战,组织群众,成功抵御敌人的进攻。

在淮海战役等关键战役中,毕占云更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在支前工作中,他克服重重困难,动员百万群众支援前线,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



1952年金,毛主席乘坐专车,前往黄河流域山东与河南的实地调研。次日清晨,毛主席乘专列离开开封,前往郑州。他站在黄河之畔的邙山之巅,俯瞰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滥砍滥伐。

同时,毛主席再次向河南省委、郑州市委及军区等领导重申,黄河治理与黄河铁桥的安全,都是关乎国家大计、民生福祉的大事,必须全力以赴,确保“黄河的事情办好”。

在考察过程中,一个意外的重逢温暖人心,当毛主席审阅黄河治理情况汇报的名单时,“河南军区副司令员毕占云”跃入眼帘。

尽管多年未曾谋面,但毛主席依然能一眼认出这位昔日的战友,激动地呼唤着“毕营长”,询问毕占云去了哪里。



毕占云闻言,满怀感激地向毛主席汇报分别后的革命历程,两人之间的情谊,在这一刻得到最真挚的见证。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9月,毕占云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组织对他革命贡献的认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