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郭明明
纵览客户端讯(记者 郭明明)5月4日,正值五四青年节,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森林宿集大食堂正式启用,并举办“薪火相传 不负韶华——弘扬塞罕坝精神青春宣言”主题活动。老一代林场职工、青年代表、当地村民及首批天津游客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围场创新治理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深化产业融合,探索乡村振兴“二次创业”新路径、塞罕坝精神新篇章。
走进新落成的林场大食堂,原木桌椅与墙上记录塞罕坝“沙地变绿洲”历程的老照片交相辉映,诉说着艰苦奋斗的岁月传奇。食堂首日推出的“生态宴席”,以围场特色莜麦、有机时蔬为食材,搭配满族传统八大碗等地域美食,吸引游客争相品尝。
“春花盛开,正是吃生态美食最好的季节!”来自天津的游客张女士赞不绝口。
活动现场,老林场职工动情回忆在极端严寒中植树造林的经历,诠释“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内核;青年代表则结合电商助农、文旅创新等实践,分享传承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两代人围坐一桌,青年志愿者为老人递上热腾腾的特色菜肴,倾听老一辈讲述与黄沙搏斗的故事,并交流集体依托森林宿集项目,整合生态资源,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劳务合作等形式参与项目运营,创办民宿,共享旅游收益,发展乡村旅游。代际对话中,塞罕坝精神化作乡村振兴路上的蓬勃力量。
围场森林宿集负责人刘晓敏说,八十三号村创办的村里大食堂是森林宿集的一个部分,就是以“餐饮+文化”模式打造“生态+文化”的美丽乡村窗口,通过开展塞罕坝精神主题宴席、满族饮食文化节等活动,深化“食堂+农户”合作,扩大有机食材采购规模,带动村民参与全产业链发展,以村集体领富带富、创办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据了解,围场森林宿集项目主要依托特色自然山水森林景观,结合当代美学形式,展示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打造科普基地、生态农庄、农业研学村落等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打卡点,推介围场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和特色产业,引导消费者参与消费扶贫,促进乡村振兴。
同时,结合乡村治理,哈里哈林场大食堂创新推出“积分制+孝心餐”治理模式,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每月累计积分,可兑换餐食或农产品,激发乡村建设活力的同时,也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助力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以前觉得做公益是‘虚’的,现在积分能换实实在在的孝心餐,大伙儿干劲更足了!”村民王大姐感慨道。这一模式将乡村治理与孝老文化结合,既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更让尊老爱幼的乡风民风落地生根。
哈里哈镇党委书记李树军表示,森林宿集还依托生态资源,构建“自然科普+文化沉浸”研学体系,结合“十里画廊”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星空图书馆、温泉疗愈、灵芝谷特色种植等业态,建立健全种植、加工、营销、文旅体验全链条,推出健康产品及农事体验项目,塑造沙棘等林果特色产品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
未来,围场将以森林宿集为关键抓手,持续弘扬塞罕坝精神,在乡村振兴“二次创业”中全力打造“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富民”的绿色发展新名片,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