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五一档呼声最高的电影,《水饺皇后》。


其实本来是不打算看的,但是上海电影局给的优惠力度太大,猫眼上满29-20的券抢了好多,一天就过期了,想着不看白不看,于是低价看了一个早场的电影。


电影本身质量不算特别高,但是赢就赢在了这个时间选的还不错。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还有部分的排片还在《哪吒》上,这也就导致了投资方不敢把自己手里的电影放出来,如果质量高倒无所谓,质量低可能还是会被《哪吒》蚕食大部分市场。


但是又有谁会赌那个可能性呢?晚一两年发出来又不是会死,但是早一两年放出来会死,电影这东西看一次就很少有人再会去看了。


于是就可以看见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一边《哪吒》高歌猛进,不断收割票房,另一边除了《哪吒》,没有一个好电影敢于放出来。


于是《水饺皇后》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拿到比较好的成绩。

“时势造英雄”是对它最温和的批评。


那我为什么又要说我想带我妈妈去看这部电影呢?

因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有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在命题性上还是很强的。

电影主要讲的在我看来是母爱。

抛去其他的主题不讲,除了贯穿于全片的饺子之外,还有贯穿于全片的母爱。

这里面的母爱不仅仅包含马丽饰演的主角臧姑娘对她两个女儿的爱,还有臧姑娘她母亲对她的爱。

就像是电影里面那个黑帮老大觉得马丽饰演的女主角很像她母亲一样,这里面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象征了中国绝大部分的母亲。

在电影里面,马丽饰演的女主角很少有跟人动手或者发飙的情况,一回是王祖蓝饰演的金先生诅咒她的两个女儿长大做妓女,她罕见地和金先生动手;另一回则是在湾仔码头有一个小混混想要欺负当时还非常年幼的两个女儿,她抓起了案板上的菜刀,就要和别人拼命。


在我看来“为母则刚”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地方在街道母亲死讯后,马丽饰演的女主角从香港飞回青岛老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的那一场戏。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一场戏,给的很夸张。

这也是整个电影给我的基调,就是疯狂的催泪。

但是这场戏我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之后,我也不禁掉下眼泪。

这部电影改编自湾仔码头创始人的真实经历,而这位创始人也就是马丽饰演的女主角,在四五年前便去世了。

现在的湾仔码头实际负责人是她的女儿黄蓓,也就是电影里面那个年纪大一点的女孩,蓓蓓。


在这场戏我感觉到的不是导演想要这个感觉,而是投资人想要这种感觉。

也就是说这场戏里夹杂的是黄蓓以及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对自己母亲的思念。

或许就是想用这样一种电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臧健和的女儿黄蓓此时应该也很想念自己的母亲臧健和。

于是这场戏的情绪才会给的这么满,如果我将来拍故事片,拍我奶奶去世那一段,我想我肯定也会在里面加入很多属于自己的悲痛,我也会要求演员放声大哭,哭的越夸张越好。

所以突然一瞬间我就感觉到鼻子有点酸,这种从戏里看到戏外的发现让我有些动容。

另外想带我妈看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原因,应该不算是这部电影的优点。

这部电影的叙事太简单了,人物塑造也十分的刻板,或许对于我来说有点直给,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看到人物就能猜到他会做什么。

但是对我妈这样一个没有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来说,这样较为简单的叙事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对她来说十分的友好。

因为她看不了叙事太复杂的片子,甚至《夏洛特烦恼》她都会在中间部分一直念叨,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我感觉她可能会很适合这部电影,毕竟我妈妈是一个没有去过电影院的人。(只去过一次,是上一次带她去看席美娟的《妈妈》)

可惜我现在不在她身边,只能等假期回家在我的投影仪上给她放了。

最后讲一讲这部电影的缺点

其实前面也谈到了好多。

主要涉及就是剧情太简单,叙事太简单,人物过于脸谱化,还有一个就是置景非常的简陋,能够明显看出来影视城的痕迹。


除了这些还有就是前面讲到的能够一眼看到底,这里面的所有人基本上都在帮着女主角,并且在前半段疯狂的堆砌苦难,到了后半段发家之后竟然非常诡异的顺风顺水了起来,当然也不难理解在后半部分时常问题可能有描写不足,但是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我觉得《水饺皇后》不是很合格。

不够深刻,但是会给你很多的情绪,倒有些像加长版的抖音短视频,就是情绪的注射品。

它到是很适合下乡电影放映,适合给生产队里的大姑大婶们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