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关于“输入劳工”的讨论又一次热了起来,但这次不是因为用工荒被缓解了,而是因为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现状:
这项原本为缓解劳动力短缺而设立的政策,如今成了本地工人和输入劳工“共同不满”的对象。
来源:TVB
先说本地工人这边的怨气。在某些地盘干了十几年的阿姨、叔叔们开始发现,自己越来越“无工可开”了。有人从去年9月到现在,只开了4天工。4天,半年内只开了4天。
这不是个别现象。据香港建造业工会反映,自从输入劳工配额大幅开放之后,很多本地工友都被边缘化。有人无奈地说:“我每天都去排队等活,但一听说我是本地人,承建商就不太热情,连问都不问就说‘今天满了’。”
来源:NOW新闻
曾几何时,这些人是撑起整个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今却连工作机会都快要没有了。
建筑行业不行,
餐饮也好不到哪去。
“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开放后,政府批出超过5万个劳工配额,其中近2万人进入餐饮业,占从业者总数的近一成。
同期数据则显示,餐饮业失业率从4.4%升至5%,高于整体失业率。
来源:NOW新闻
工会喊话说得很直接:如果输入外劳真的冲击到本地就业、压低本地工资,那这政策就必须检讨、必须调整、必须从源头堵住漏洞。因为这不是“小事”——这是很多人能不能继续养家糊口的底线问题。
不过你以为只有本地人不满意吗?输入来的劳工其实也过得一点都不“轻松”。
输入外劳:雇主搞阴阳合同!
比如内地输入劳工孔令军,去年通过劳工计划来到香港。
来源:TVB
他在北京签的合约写的是月薪一万元,来港后一查,才发现交给政府的版本,月薪是三万五!
表面上看他“高薪就业”,其实真正打到他账户里的,只有原来那一万。
更离谱的是,他连提款卡和香港身份证都被“上交”了。钱打进账户,雇主转手就提走大半。孔先生去投诉?结果很快——被解雇。
来源:TVB
另一位叫明先生的输入劳工则说得更直接:“我们60多个人,每个月光‘回扣’就被收走上万,一层一层剥,剥到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合约”:一份给政府看的“漂亮合约”,一份自己真正拿工资的“实际合约”。
合规只是做给政府看的,执行却暗藏剥削陷阱。政策设定工资底线,本来是为了防止压价,但中间人轻松一笔操作,就把这条红线变成了装饰。
来源:TVB
既剥削输入劳工,也冲击本地工人,这个政策到底在帮谁?
可能帮到的,是那些站在“利润链顶端”的承建商和三判。他们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让输入劳工成为“看得见的便宜劳力”,同时挤走成本更高、要求更高的本地工人。
这笔账怎么算,谁心里不明白?
立法会议员陆颂雄就毫不留情地指出:“这种利用假合约骗取配额,再反过来克扣工资的做法,就是吸血鬼式的剥削。”
来源:TVB
在政策层面,发展局近期已做出回应,要求总承建商指派一名高管专责监管劳工安排,并提出“地盘抽查”机制,由香港建造商会执行,随机问工人“你有没有拿到应有的工资”。听上去是个方向,但实际效果,仍待验证。
因为说到底,这些劳工要是“实名举报”,结果十有八九和孔令军一样,投诉一天,被炒当晚。在没有强有力的实名保护和雇主惩处机制之前,谁敢开口?谁开得起口?
来源:TVB
这个时候,输入劳工和本地工人,其实站在了同一个战壕里。
一个说,我失业了,一个说,我被骗了;一个说,我被边缘化了,一个说,我被剥削了。
看似两个群体的矛盾,其实本质上是制度运行不畅、监管不严的共振结果。
港府在推广这些计划时反复强调“不会影响本地就业”、“不会压低工资”,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证明,如果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执行不透明,那再漂亮的承诺,也经不起现实的推敲。
来源:HK01
当然,输入劳工政策不是原罪,合理的劳工流动对城市发展是有帮助的。问题在于:怎么确保这个“合理”,不会演变成“合理剥削”?
是的,香港缺人,但不是缺被剥削的人;缺的是,真正愿意留下、愿意为城市出力,并被公正对待的人。
而本地工人也不是拒绝竞争,他们在乎的是机会是否公平、工资是否合理、规则是否透明。如果他们连排队都排不到工、工资被压低一半,那“优先本地”的承诺又在哪里?
来源:HK01
输入劳工政策,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共识问题。
一边是深陷生计焦虑的本地工人,一边是背负阴阳合约、敢怒不敢言的输入劳工,这不是两股力量的对撞,而是一次警钟:如果不能对系统做彻底审视和改革,最后受伤的,只会是香港的整体劳工生态。
毕竟,一个制度,如果让两个本该被照顾的人群,都觉得自己是输家,那它就真的该被重新设计了。
你怎么看“输入劳工双输局面”?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双赢”局面?欢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