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开功
荆楚书坛,人才辈出。黄文平以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丰富的审美情趣,成为了一位颇具实力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将传统根基与现代审美精妙融合,彰显出“古朴而不失灵动,雄浑而兼具优雅”的独特气质,这不仅是他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其文化精神与时代审美的生动交融。
黄文平的祖父教私塾,是当地的一名“秀才”,字写得很漂亮,常常教学生写字,当然也教黄文平。儿时的黄文平,耳濡目染,看着祖父那些灵动的线条,让他在心中种下了书法的种子。父亲是彼时区的一名干部,衣冠整饬,有儒雅之风,在潜移默化中,黄文平领悟了书法的端庄和工稳。
黄文平应征入伍后,其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军书法美术作品展,两次斩获武汉军区书法展一等奖。书法作品的入展、获奖,赢得了军区首长们的高度赞誉,也执著了他研习书法的信念。10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也成就了他的仕途和书法人生。
转业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虽事务缠身,但这个平台给黄文平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他总以谦慎的态度吸取他人之所长,然后转化成内在的驱动力,激励自己踔厉前行。在省人大工作近30年,他拜访了省内外一些书法名家,让他们指点迷津,获益匪浅。书法虽非玄妙之技,但仅凭一己之勤奋是不可能臻至妙境的。黄文平深谙此理。他不断与同道切磋书艺,悟技悟道。他学书法不固守一家,而是转益多师,扎根于对传统碑帖的深入研习与创造性转化。他广泛涉猎从先秦到汉魏的经典碑帖,取法先秦石鼓文的朴拙凝重,汲取汉隶如《张迁碑》《石门颂》的雄浑气象,融入魏碑的刚健骨力。他临池不辍,手指因长时间握笔而磨出老茧。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让他的作品兼具金石之气与书写韵律。黄文平并未局限于碑学的雄强,他开始钟情于钟繇、二王、颜真卿、米芾等帖学经典。其小楷娟秀典雅,笔致细腻,气韵清雅,展现出文人书法的隽永之美。其隶书将碑的“骨”与帖的“韵”结合,形成“碑骨帖意”的个人风貌。这是他不断突破自我、融合百家之长的见证。
黄文平的隶书,巧妙融合汉碑的端庄与简牍的率意,线条或苍劲如铁,或飘逸如丝,结构或布白停匀,或夸张错落,给人以“古朴中见灵动,厚重中藏轻盈”之感。
隶书斗方陈寿《三国志》句
隶书斗方《世上天下》联
金石质感的凝练呈现。他笔下的隶书线条,仿佛是岁月沉淀的结晶,凝练而富有力量。在书写过程中,对藏锋、逆锋等笔法的运用可谓精妙绝伦。每一笔起笔,犹如隐匿于云雾中的山峦,含蓄而内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行笔过程中,线条稳健而扎实,恰似古代金石文字般充满质感。这些线条,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又充满着生动的气息,就如同历经风雨洗礼的“青铜古器”,虽表面斑驳,却难掩其内在的古朴与厚重。这种古朴厚重之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他对传统书法深刻领悟后的自然流露,是他用笔墨与历史对话的独特方式。
结构打破常规的动态之美。与传统隶书方正拘谨的结构不同,黄文平在隶书结体上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字势因古难新,自构难稳”(清·刘熙载语),他结字“必先隐为部署,使立于不败而后下笔也”(清·刘熙载语),在欹侧变化中,使每个字仿佛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字势雄浑壮阔,却毫无呆板之态,正所谓“因其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清·王澍语)。在细节处,常常能看到“牵丝映带”的精妙处理,这些细微的笔触,如同灵动的丝线,将每个字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使作品在庄重肃穆的同时,又富有动态感。在一些笔画间,看似不经意的牵丝,不仅增强了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让整个字乃至整幅作品都充满了灵动的韵味。这种灵动的结构处理,既保留了隶书的古朴韵味,又赋予了作品现代的审美情趣,是他对传统隶书结构的大胆突破与创新。
墨色与章法的巧妙营造。黄文平深知墨色与章法对于书法作品的重要性,并且善于通过二者的巧妙运用,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墨淡则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唐·欧阳询语)。在墨色方面,他巧妙地掌控浓淡变化,使墨色在宣纸上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有时,浓墨如漆,彰显出作品的沉稳与厚重;有时,淡墨如烟,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而在章法上,他精心安排疏密对比,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有的地方密不透风,给人以紧凑之感,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激情安顿;有的地方疏可走马,让人在欣赏作品时,心灵能够在这片空白处得到休憩与遐想。这种墨色与章法的结合,使得他的隶书作品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力,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之中,深深陶醉其中。
隶书斗方《易经·第十六豫卦》句
黄文平的小楷,深受钟繇、“二王”及唐楷的熏陶,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兼具魏晋风骨与文人书卷气。
楷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用笔精致细腻的艺术表达。其小楷笔法堪称精到入微,每一个起笔、收笔都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线条流畅自然,却又富有弹性,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弹奏出美妙的旋律。这种对笔法的精准把握,使他的小楷线条犹如“空谷幽兰”般清雅脱俗,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幽香。每一根线条都蕴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无论是纤细的笔画,还是稍粗的笔触,都能感受到他书写时的专注与用心。这种精致细腻的笔法,不仅展现了他娴熟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对传统小楷书法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结构不拘传统的平衡之美。尽管黄文平的小楷取法古帖,但他在字形处理上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在他的作品中,字形或欹或正,变化多端,然而却总能保持整体的平衡感。这种布局能力,使他的小楷作品在看似随意的书写中,蕴含着严谨的结构安排。例如,在一些复杂的字形结构中,他能够巧妙地调整笔画的长短、粗细以及位置关系,使整个字在欹侧中找到平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焕发出一种新的活力。
经典诗文的文人气息寄托。他的小楷作品常常选择书写经典诗文,如《爱莲说》《赤壁赋》等。这些经典诗文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人情怀,而黄文平通过自己的笔墨,将这种情怀进一步升华。在书写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泊宁静的文人气质。当观者欣赏他的小楷作品时,不仅能够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美妙,还能感受到经典诗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将经典诗文与小楷书法有机结合的方式,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成为他小楷书法的一大特色。
统而言之,黄文平的隶书雄健而不失灵动,小楷典雅而富有生机,整体风格既深深扎根于古典碑帖,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正如评论家罗成所言,他的书法“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呈现方式”。
黄文平的书法不仅在于其笔墨的精妙,更在于他对章法与形式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他的作品在视觉呈现上既有传统书法的秩序感,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构成意识,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独特的空间叙事。
在上述隶书、小楷的文本中,虽涉及到了一点章法、形式问题,之所以在下文中予以特别强调,是因为黄文平的章法和形式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章法,古人称之为“经营位置”“置阵布势”,是书法艺术中至关重要的视觉结构。黄文平深谙传统章法的精髓,同时又赋予其当代性的解读。
疏密有致,动静相宜。在他的隶书作品《诫子书》中,字距行距的微妙调整使得整体布局既紧凑又透气。正文部分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落款则紧促,有块面感,形成视觉上的节奏变化。这种疏密对比,既遵循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法则,又通过现代构成意识强化了画面的呼吸感。
隶书诸葛亮斗方《诫子书》句
隶书六条屏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错落有致,打破均齐。黄文平在行草创作中,常有意打破传统的中轴对称式布局,使字与字之间形成高低错落的动态平衡。他在书写大字“东风”时,行轴线并非完全垂直,而是随情感波动自然倾斜,形成一种“风雨摇曳”的视觉效果。同时,在作品的右半部分辅之以精紧的小楷,以求作品整体之平衡,使作品呈现出正欹相生,错落有致之感。
行书中堂《东风》
夸张变形,浓淡枯润。他善于将字进行夸张变形,打破字的平稳结构,使其呈现出倾斜、动荡的姿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动态美感。同时,黄文平的书法,浓墨如铁,枯笔似沙,涨墨若云,善于运用浓淡、枯润的对比,来丰富作品的层次,营造苍劲、古朴的氛围,让整幅作品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三维的纵深感。
色调和谐,守正创新。走进黄文平的书斋,阳台上的花卉草木,枝繁叶茂,娇艳如滴;金石紫砂壶“器以载道”,精致整齐,清雅不入俗流;图书纸张陈设井然有序,是安放求知欲的空间修辞,仿佛等待与特定思维产生量子纠缠般的碰撞。他所注重的生活美学,在其心中积淀成了书法创作的感悟。他在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时,非常注重整体视觉效果的营造,常将不同形制的作品,如斗方、扇面、条幅等进行有机的组合,并配之以相谐的色调材料进行拼接装帧,使作品具有保持强烈的视觉张力。如作品《前人论书二则》,在淡黄色的圆形扇面上,拼置用红色扇面写的小楷,然后在黑色宣纸上,用白色颜料篆书题写的竖式条签镶嵌在扇面之中,形成红黑强烈的对比,这种色块的搭配既呈现出相得益彰的视觉效果,又突显了书法艺术的多元表现力。
楷书扇面《前人论书二则》
黄文平对章法与形式探索,绝非单纯的视觉游戏,本质上是他对书法空间哲学的深刻理解。在他的笔下,空白不仅是“无”,更是“有”的衬托;墨线不仅是“形”,更是“势”的轨迹;作品不仅是“视觉对象”,更是“心灵图式”。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恰恰印证了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所说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在黄文平的书法中,章法即心法,形式即精神。
黄文平的书法,是时间沉淀的智慧,是真诚豪迈的人格折射,是笔墨与心灵的对话。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线条的流动、结构的精妙,更是一位艺术家对传统的敬畏、对时代的回应,以及对美的永恒追求。正如他所言:“书法是心灵的修行,每一笔都是生命的痕迹。”这种既注重形式又超越形式的书法之美,正是中国艺术最深邃的魅力所在。
2025年5月4日急就于垦堂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书法报社原副总经理)
黄文平艺术简介:
1958年出生于湖北当阳。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顾问、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院研究员。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省级书法展。《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艺家》《书法报》《书法导报》《湖北日报》《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画报》等多家媒体曾专题报道。传略和作品先后入编《中国翰墨传世名家名作》《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家档案》《艺术人生.中华艺术名家博览》等多部大型专业辞书。
黄文平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