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暗投明不一定就是背主,也有可能是迷途知返。1955年大授衔仪式中,原是国民党舰长的邓兆祥就被授予了解放军少将军衔。他的到来,助力了中国海军的发展。
1903年4月,广东省高要县双木棉村一户人家迎来了新生命。这名小婴儿呱呱乱叫,父亲为其取名为邓兆祥。
邓兆祥的父亲有文化,读过书,是税务局的一名小职员。6岁之前,邓兆祥衣食无忧。然而,六岁之后,邓家就家道中落。这年夏天,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孤苦无依的邓兆祥。
尽管家庭困窘,邓兆祥的母亲还是想尽办法,供儿子读书。聪慧的邓兆祥非常用功,在学校成绩优秀,称得上是一名神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国家动荡不安,急需军事人才。年少气盛的邓兆祥萌生了参军入伍的想法,但碍于年龄过小,一直未能如愿。
等到了1924年,国共组建了黄埔军校,开始在全国招生。听到此消息,邓兆祥心动了。村民们也是慷慨解囊,在村民的心目中,除了邓兆祥,别人都无法承担重任。邓兆祥也足够努力,一考便中。
进入黄埔,教官询问邓兆祥想选择什么专业,邓兆祥想起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正是通过船舰利炮来侵略中国的,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海军专业。从此,邓兆祥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在海军理论知识上,邓兆祥一直名列前茅。
由于能力足够优秀,邓兆祥引起了学校的重视。1929年,国民政府选派邓兆祥去英国学习,这也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军官留学生,足见邓兆祥的能力之优越。在英国,邓兆祥待了五年,获得了一个“海军通”的名号。
归国后,邓兆祥被任命为学院总兵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1946年5月,邓兆祥被任命为“重庆舰”的舰长。解放战争期间,邓兆祥奉命率领“重庆舰”一路北上,参加了辽沈战役。当舰艇驶入葫芦岛,蒋介石就是在“重庆舰”指挥了全局,葬送了国军的精锐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山战役中,邓兆祥厌倦内战,消极怠工,借口军舰吃水深、容易搁浅,不肯靠近塔山海岸。距离岸边十万八千里,自然瞄不准目标,“重庆号”只能是大炮打跳蚤,以至于有人怀疑邓兆祥早已投共。
事实上呢,邓兆祥的确有投共的想法,但一直犹豫不决。“重庆号”军舰上有一个枪炮武器的管理员,名叫毕重远,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他的秘密组织下,舰上士兵成立了“解放委员会”。邓兆祥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
1949年2月24日,“重庆号”调至吴淞口。毕重远认为国民党是想让“重庆号”开到江阴,阻止解放军渡江。于是,“解放委员会”决定在次日起义,破坏国民党的计划。邓兆祥也受到了毕重远的劝说,下定决心弃暗投明。他亲自绘制了海图,瞒过了国民党海军。次日5点时分,邓兆祥一声令下,驾驶这艘7000吨的巡洋舰,带着574名水兵,驶出了吴淞口。
当毛主席知道“重庆号”起义,更是喜上眉梢,连连说了几声“好”字!3月26日,贺龙亲自接见了邓兆祥,鼓励他不要有“思想包袱,建设海军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建国后,人民海军从零开始,邓兆祥不负众望,看中了青岛这个地方,办起了新中国第一艘海军快艇学校,并担任校长。1955年,邓兆祥又升任为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协助海军司令肖劲光工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邓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军人才,还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改革开放后,78岁的邓兆祥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后又当选为政协副主席,位列副国级行列。1998年,邓兆祥因病离世,骨灰撒入了黄海海域,这也是老人家最后的遗愿。
参考资料:
《海洋之子——邓兆祥》 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