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的新闻发布厅里,国务卿鲁比奥正在回答记者提问。当被问及"为何万斯副总统和特使威特科夫近期主导外交事务"时,这位古巴裔政客突然掏出一副墨镜戴上:"今天阳光太刺眼,我需要保护视力。"

这个略显滑稽的动作,恰似他当前政治处境的隐喻——在特朗普政府的外交舞台上,他正逐渐沦为需要"遮光"的边缘角色。



4月21日,副总统万斯携印度裔妻子和三个孩子降落在新德里机场,迎接他们的是莫迪总理特制的莲花形花环。这场精心设计的"家庭外交",让万斯迅速登上印度各大报纸。

而就在同一周,特朗普特使威特科夫在莫斯科与普京密谈3小时,讨论的乌克兰和平方案直指克里米亚归属等核心议题。

这两场重量级外交活动的主角本该是国务卿鲁比奥,但现实却是:他在华盛顿的播客直播间里,与主持人探讨"如何用瑜伽缓解工作压力"。



这种角色错位绝非偶然。俄罗斯外交部3月重申对鲁比奥的制裁令,明确禁止其入境;中国外交部2024年就将其列入反制名单,冻结其关联资产。这导致他无法访问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中的两个,相当于被锁在外交主战场的门外。

更讽刺的是,当威特科夫在克里姆林宫品尝俄式茶点时,鲁比奥正为巴拿马运河的"免费通航权"争议焦头烂额——该国政府公开驳斥其声称的"美舰免费用水"协议,称其为"外交谎言"。



鲁比奥的困境早就有迹可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他推动将俄罗斯逐出SWIFT系统的激进主张,招致俄方将其列入"永久不受欢迎人物"名单。

2024年,他主导通过《台湾政策法》触碰中国红线,成为首位被中国实施"全领域制裁"的美国国务卿。这些制裁如同无形镣铐:中国海关拒绝其专机过境,俄罗斯禁止其出席国际会议,甚至德国智库都因担忧中国反应而取消了他的演讲邀约。

这种制裁的连锁效应远超预期。在沙特利雅得的俄乌和谈中,俄外长拉夫罗夫当众拒绝与其握手;日内瓦裁军会议上,中国代表离席抗议其致辞。



就连传统盟友日本,也因顾及中日关系,将原定的东京会晤改为电话沟通。美国前驻华大使鲍卡斯评价:"这就像让戴着拳击手套的外科医生做手术,再高超的技巧也无从施展。"

特朗普选择鲁比奥本是想打造"反华斗士"人设,但现实却成黑色幽默。

2月的沙特和谈中,鲁比奥对乌克兰战局认知出现严重偏差——他误将扎波罗热核电站说成在俄控区,被俄方代表当场用卫星地图打脸。这场外交事故导致美方谈判团队临时换将,改由能源部长主导后续磋商。



其外交能力的短板在政策执行中暴露无遗。在拉美推行"去中国化"时,他威胁要切断与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却不知墨西哥已秘密续签中墨铁路协议;叫嚣审查中资企业时,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将Model Y的零件运往得州组装厂。

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强硬,连共和党内部都开始质疑:"他分得清半导体和太阳能板的区别吗?"

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逻辑正在改写规则。传统上,国务卿协调各部门制定政策,但如今五角大楼绕过国务院直接与印度谈军售,财政部跳过外交渠道向越南施压关税,就连万斯的访印行程都是由白宫办公厅单独敲定。



这种"去中心化"操作,使鲁比奥沦为盖章工具——数据显示,他上任百日签署的文件量比前任少了63%,且多为技术性批文。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理念冲突。当鲁比奥试图保留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以维持软实力时,特朗普却联手马斯克将其改制为私营机构;他主张对乌有限军援,万斯却推动将60%援助转为矿产勘探基金。

这种撕裂让国务院官僚体系陷入迷茫,有人形容:"我们同时收到三套指令——白宫的、副总统办公室的、还有马斯克太空公司的邮件。"



面对边缘化危机,鲁比奥开始寻找新赛道。他加大对台军售力度,批准向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出口EUV光刻机;在南海问题上,他鼓动菲律宾拆除中国浮标,却遭遇马科斯总统"依国际法行事"的冷处理。

这些强硬举措虽赢得部分鹰派掌声,却加剧了与中方的对立——中国海关数据显示,4月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暴跌42%,得州农民在白宫门前倾倒滞销大豆。

其最后的底牌是拉美后院。4月亲赴洪都拉斯施压,要求其退出中国主导的基建项目,却被告知"中企承建的帕图卡水电站解决了首都30年缺电问题";在秘鲁要求审查中资铜矿时,矿业部长反问:"美国能提供更优惠的贷款吗?"



这些碰壁经历,暴露出美国"替代中国供应链"战略的虚幻。

站在执政百日的门槛回望,鲁比奥的处境恰似他钟爱的古巴雪茄——看似浓烈呛口,实则燃烧殆尽只剩灰烬。当万斯在泰姬陵前摆拍家庭合照,当威特科夫与普京举杯畅谈"新秩序",这位困守华府的国务卿,正见证美国传统外交体系的瓦解。

或许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辛辣点评:"在这个推特治国、家族外交的时代,国务院大楼该改造成网红直播基地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