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毛主席曾用三个“第一”评价他:武装运动第一、井冈山第一、渡江第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功绩不输任何开国元勋的人,在建国后行政待遇却只有八级。



后来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当即怒道:这真是瞎胡闹!

那么贺敏学的级别为何会这么低,他与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过往?



不一般的革命路

贺敏学出生在江西永新县的一个乡绅家庭中,家境颇为殷实。

然而从小衣食无忧的他不仅没有一般富家子弟身上的陋习,反而对底层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



17岁那年,他来到县里第一中学读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也是在这里,他与日后井冈山上的著名人物袁文才结识了。

怀揣着一样的报国之志的两人很快就成为了至交好友。此时的两人还没意识到,他们将来会成为影响国家革命走向的人。



大革命开始后,贺敏学告别了同窗好友,参加了国民党,并随部进行了北伐战争。

1926年,他亲自带领着北伐军进攻永新县,将长期在此地为非作歹的孙传芳部队赶了出去。



由于表现出色,他直接被上级提拔为了国民党县党部常委。期间,他与我党革命人士有了深入的交流,并逐渐对我党思想产生好感。

我党在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他革命思想深刻,革命意志坚定,又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威望,于是当即将他任命为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



此后,贺敏学便开始深入地方,大力开展农民工作。看着乡亲们一个个被解放思想,从受压迫的旧社会中逃离了出来,他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然而,就在他继续在革命这条路上埋头苦干时,老蒋突然发动了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败。



看着我党革命人士一个个牺牲在国民党手下,贺敏学怒不可遏。在这样的危难时刻,他不顾生命危险,当即脱离了国军,转而投向了我党的怀抱。

结果,就在他入党后参加的第一次会议上,竟然意外地发现贺子珍与贺怡两个妹妹也在场。



他这才知道,原来两个妹妹早已先他一步加入我党。一家人朝着共同的方向奋斗,让贺敏学更加充满了干劲儿。

这时昔日的好友袁文才也找上门来,众人一经商量,决定发动武装起义,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抗争。



在一番紧密的部署后,永新的武装斗争便爆发了,赣西农民自卫军也随之成立,我党人员王新亚担任总指挥,贺敏学、袁文才以及王佐三人担任副总指挥。

除了担任军事指挥外,贺敏学还担任了党代表,负责起义的政治工作。



这次起义影响深远,为我党走向农民武装道路开辟了先河。

不过由于战斗经验缺乏,部队最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失利了。

之后贺敏学与袁文才等人带着一部分军队上了井冈山,而王新亚则奉组织的命令前往安源协助毛主席进行秋收起义。



后来在与主席合作时,他便向其透露了井冈山的情况,并介绍了贺敏学等人的身份。

也正是知道了贺敏学等人所做的工作,毛主席才在起义失败后作出了前往井冈山的决定。



井冈山上初相识

由于袁文才与毛主席两支部队都不熟悉,双方心中都有顾虑。因此毛主席的“上山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

所幸两人之间有贺敏学这个“磨合剂”。他在听说主席已经过来后,他便立即赶了过来,向其介绍了井冈山的现状以及袁文才等人的情况。



之后,他又向袁、王等人传达了我军想要友好交往的意愿。就这样,在他的调动下,双方之间的关系才得以进一步升温。

后来毛主席单枪匹马地来到袁文才部队与他们进行谈话,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军的诚意。



不久后,袁文才等人便带着部队改编到了红军部队中,成为了革命的一份子。可以说,井冈山上的形势能迅速稳定下来,贺敏学功不可没。

毛主席也通过这段时间的交往看出了他的真才实干,于是便又将一项新的任务交给了他:回到永新,到敌后方发展武装。



任务艰巨,却也是毛主席对他的看重,贺敏学当即接下了这个重任。

此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了九龙山根据地的建设中,凭借着一次次不顾生死的战斗,成功在当地夺取了政权,站稳了脚跟。



此后,这一根据地便与井冈山遥相呼应,互相配合,给予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重拳。

1928年,毛主席率领大部队下山,接应从湘南过来的朱老总等人。敌军收到消息后,便趁着山上兵力空虚进行一次偷袭。



贺敏学得知消息后当即带着部队稳稳地驻守在了山上,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当时为了威慑敌人,他搬出了部队里唯一的一门迫击炮以及仅有的三发炮弹。结果,前两炮打出去全是哑炮,直到最后一发才终于打响。



敌人听到响声后误以为我军主力已经回来,随即仓皇逃窜而去。

毛主席得知井冈山被守住后非常高兴,当即写下了两句诗:“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其中的“炮声”讲的就是贺敏学射出的这一炮。



后来他带着部队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攻战斗,并凭借着骁勇的战绩成为了毛主席的左膀右臂。

长征开始后,他又主动留在了赣南根据地,与敌人展开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无私奉献的革命者

抗战开始后,他奉命前往安徽,先后担任了华东军政学校校长、新四军军部科长以及苏浙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等职。

他在率部抗击日军的同时,也为部队培养了大量优秀干部。



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被任命为华野第一纵队参谋长、三野九兵团二十七军副军长,参加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以及解放上海等重大战役。

在渡江战役中,他采用迂回战术,大胆尝试派一支先遣队进行渡江,侦察敌情,为后续总攻做准备。



当时很多人不看好他,最后还是在聂凤智司令的支持下,他的计划才得以实现。

最终,先遣队成功归来,他们不但侦察到了大量重要情报,还抓回了三十多名俘虏。

这也让贺敏学的部队成为了第一支渡江的部队。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敏学便脱下了军装,开始担任华东建筑工程局局长,继续为国家发展呕心沥血。

1954年,贺敏学来北京参会时,毛主席特意召见了他。两人自从长征一别后便一直没有见面。

主席迫不及待地询问着他的经历,问候贺子珍等家人的近况。



贺敏学一一作出了回答,见到主席依旧像在井冈山那年一样对他亲切关心,他心中无比感动。

当年贺子珍与主席在一起时,很多人都认为他也会因为“大舅哥”这层身份受到关照。



但他却非常严肃地说,妹妹和谁结婚是她的婚姻自由,而他还是他,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党员。

而这么多年了,他也像他所说的那样,始终没有向组织讨要过任何特殊待遇,反倒是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他去哪里。



后来国家首次实行给干部定级,原本以贺敏学的职位可以定行政7级,但他却主动要求降为八级。

一开始这件事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直到1963年,毛主席在军委会议上再次见到贺敏学,得知他的行政级别只有八级时,当即就发了火:“这真是瞎胡闹!”



直到贺敏学自己解释,主席才得知这是他主动要求的。

问他原因时,他也只是回答说,我调低一级,可以调高好几个一般干部,这样能更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正是这种为他人着想,不断奉献的精神,让主席对他越来越看重。



后来为了加强地方建设,他又前往福建开始担任副省长,而这一去就是十几年。陈老总得知他的情况后都不禁惊讶,他怎么连省委常委都不是?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建国功绩的革命同志,他在群星闪耀时默默屈居后方,与军衔失之交臂。



在为人民服务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尽心尽力,却官不过副省。这样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