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拆迁致富”成为街头巷尾的暴富神话,当无数人盼着墙上喷个“拆”字就能改写命运。

浙江温岭的罗保根却在自家5层洋楼前愁白了头。

618㎡的房子只赔26万,连当年建房成本的一半都不到。

他成了“最不合时宜”的钉子户,在轰隆隆的施工声中坚守了整整4年。



冰冷数字

交通便利对城市发展总是有着重大意义一个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繁荣的火车站,对于大多数周边居民来说,是一次改善生活的契机。

拆迁户拿着赔偿款搬离,无需搬迁的周边居民,也可以在火车站建成后,做些小本买卖多个收入来源。

但当2005年浙江温岭打算在大溪镇建火车站的时候,却有人欢喜有人愁。



看到拆迁政策落地,数字成为丈量房屋价值的唯一标准时,罗保根不禁在回忆里翻出了建房时的每一块砖。

那是他半生心血的具象化,远非26万赔偿款所能承载。

不仅如此,26万也没办法再盖起新房子,不能解决全家人后续的居住问题。

罗保根不搬,在他看来,这不是他顽固,而是拆迁款与他心中期望的数值相差太远。



背后心血

2001年,对于罗保根来说是幸福的一年。

辛辛苦苦奋斗了大半辈子,靠着养殖鸭子一点点给儿子攒下“老婆本”的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儿子即将谈婚论嫁,他决定让儿子站在他的肩膀上风光一把,他要盖一栋全村最气派的小洋楼。



他四处奔波打听,从施工队的筛选,到不断跑市场挑选称心如意的材料,他事事亲为。

他闲下来就去工地上监工,看着房子一砖一瓦地一天天被建起来,他的心里也是越来越感到幸福。

历经几个月的努力,整个小洋楼完工。

前前后后含着他监工的心血,更是他花费半生积蓄60万元造就的幸福具象化。



小洋楼从内到外装修十分漂亮,从外看来排场大气,走进房间富丽堂皇,搭配时尚大气的家具和电器,引来了不少邻居的参观。

他自豪于自己的努力可以换来这样的结果,也因此而深感快乐。

随后,全家住进了新房子,儿子也很快结婚生子,一切看起来多么美满和谐。

可是,住进这栋房子不到4年,拆迁通知就下来了。



60万盖成的房子,只能得到26万的赔偿款?

冰冷的数字是他不能接受的结果,这60万盖成的小洋楼更是他大半生心血的见证。

就这么拿着赔偿款带着全家搬走,对他来说绝对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拆迁风云

罗宝根无法接受半生心血被低估,坚决拒绝在拆迁协议上签字。

一边是拆迁部门急着推进项目进度,一边是他作为拆迁户坚定维护自己生活的根基。

双方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后,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只能先绕过他,继续进行拆迁工作。



周围邻居陆续搬走,热闹的村子变得冷清,原本一栋栋矗立的房子在机器轰鸣声中被夷为平地。

曾经的生活不复存在,罗保根的坚守变成了被他人议论的存在。

为了解决问题,他也曾多次前往相关部门讨说法,却都没有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无功而返,他选择了做个“钉子”,就钉在拆迁的规划图上。



眼看着罗保根面对拆迁坚定不移,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也十分强硬,他们没有因此停下项目进程。

在他们看来,不管罗保根搬或不搬,火车站是一定要建的。

施工队机器的轰鸣声开始无休无止,尘土飞扬在昔日让邻居羡慕的小洋楼周围。

持续的噪音让人难以入睡,不知罗保根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了多少个难以入眠的夜?



妻子开始叹息,儿子与儿媳逐渐无奈,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在这场拆迁中支离破碎。

罗保根曾经人人羡慕的生活,现在变成了他人口中闲言碎语下的议论。

道路开始修建,选择绕过了他的房子。

5层小洋楼就这样在通往火车站的道路上,成为了一个让人无法忽视且倍感突兀的存在。



作为一家之主的他,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他继续找相关部门寻求解决方案,也找了媒体来报道这件事,希望引起关注。

作为传统养殖户,他对拆迁政策和法律程序缺乏了解,想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却掏不起高昂的律师费,而官司打起来又是相当长的时间,他放弃了寻求法律帮助。



多次协商无果后,罗保根陷入迷茫,全家只能在拆迁废墟中的孤楼里继续坚守。

在传统维权渠道屡屡碰壁后,命运的转机藏在了陌生人的镜头里。

2012年,一张“马路中央的孤楼”照片在网络疯传,让这个被施工噪音包围了四年的家庭,突然被推到了舆论聚光灯下。



罗保根,成为了“最牛浙江钉子户”。

伴随着舆论发酵,多家媒体对此事报道,当地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专门工作小组的帮助下,双方开始重新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因为26万元赔偿款无法解决全家后续居住问题,政府在允许范围内对罗保根的补偿方案进行了调整。

在原有基础上给予了合理补贴,也在后续宅基地的分配上给予了优惠,确保罗保根一家能够在新的宅基地上顺利再建家园。

一场关于拆迁的纷争,也终于在罗保根不再担忧未来全家居住问题的情况下,落下帷幕。



结语

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少有人愿意做那个被“钉”在城市化进程道路上的钉子。

有效的沟通与合理的分配之下,“浙江最牛钉子户”也终于离开了死守的房子,前往了新的家园。

而这样的事情,也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日渐成熟的法治之下,逐渐消失在了时光的洪流中。

或许,当每一个“钉子”都能在规则框架内找到安放的位置,才是城市化最温暖的注脚。

部分消息
温岭最牛钉子户房主:花费 60 万政府只补偿 26 万|新华网
浙江温岭官方回应前后不一 钉子户否认答应拆迁|新华网
温岭 “最牛钉子户” 今晨搬走了|人民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