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的话做出“回应”是维持关系最基本的行为。
这种回应可以是语言、表情或动作,本质是对他人传递的信息作出反馈;
把自己的想法用恰当的方式发出,力求被别人准确接收到,以建立社交关系。
但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有一个词叫做“不回应”,这篇文章将告诉你一个真相,不回应能帮助你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
沉默不是冷漠,是掌控节奏的智慧
不回应是在思考后选择进行战略性沉默,个体选择暂时的安静沉默,以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分析后的回复对结果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沉思将增强观点中的说服力,也将拔高决策的理智性。这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技巧。
如若不经思考,急忙下的论断可能漏洞百出或不合时宜,闹出许多误解和尴尬。
行为主义心理学说明人的行为遵循“刺激—反应”的模式,这一理论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和机体的反应来解释。
意味着当他人传达带有情绪或目的的沟通信息刺激时,绝大数人会立即启动自动化反应,而这种即时回应往往伴随着“情绪劫持”,即:
人们对特定的触发物产生习惯性和情绪化的反应的现象。
完全的下意识回答触发的是你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掩饰维护自己难免脱口而出欠缺理智的话。
不假思索不仅会说出令你事后后悔的内容,也会暴露你对某件事物的刻板印象。
假如你还带着尚未处理好的坏情绪,为了马上回应而回应的行为大概率会殃及无辜,把自己的焦虑和不认可转移到外部。
当回应成了被动,你该暂时“失声”
不回应是给内心留白,抑制了马上回应的本能冲动,为自己争取时间。
预留心理空间进行清醒地思考,是控制谈话节奏的关键转折点,避免陷入直线或极端的思维想法中。
话语权也是权力关系的体现,持续的回应相当于默认了对方设置的对话框架,不回应是创造新的模式,拒绝进入对方的套路,迫使别人调整策略。
要注意的是,如果别人试图通过攻击性言语或情感勒索对你进行操纵,你的正面回应和负面回应都是在给予关注,助长其行为频率。
不回应则是强行切断了关联,使对方无法通过一贯的手段获取反馈,最终对方的行为频率会大幅下降。
不回应模式能在复杂的人际中重新掌握主动权的原因是出于“认知闭合理论”,该理论指的是:
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强调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感时,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那些已经令你感到不适、入侵你的人或者急迫要你做出反响的话语发出者;
倾向你能尽早做出清晰明确的回复以消除内心的不安,你的不回应将把矛头转向他们自己,使他们陷入自我怀疑。
不回应,是一种边界感更强的自我表达
回应与过度解释都是对别人的隐性认同,赋予了他人影响你决策的权力,出让了自己的一部分自主权和主体性。
据理力争时恰恰也反映别人的“认可”和“同意”对你非常重要。
沉默成为保护自我完整性的方式,用沉默来说明“你的情绪是你的课题,我不想进入你的道德绑架或情感胁迫”。
同理,当你是很急迫想得到别人时时即刻回应的那一方,谨记“课题分离”:
在人际关系中,明确区分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责任,避免因混淆课题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焦虑或冲突。
最主要的是明白不回应本身是策略性的做法,是在你老是会下意识强迫性回应时,有意识的沟通技巧,提醒你可以选择不参与。
沉默是工具,不是目的,背后有思虑周全的心理建设,缺乏思考的沉默会变成情感冷暴力和情感隔离;
过度掌握主动会激发对方的挫折感,把自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正确的不回应表现为培养出延迟满足能力,抵抗了即时回应冲动,清晰稳定自己的心理边界;
明确不回应是捍卫边界的手段,且能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调整不回应策略的强度和时长,做出动态的抉择。
能自由选择何时开口以及何时不开口,沉默和言语成为从容的选择而非被迫的应对时,才是对主动权最有力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