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纪念《海南日报》创刊75周年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林博新
随着“五一”小长假的到来,作为定安知名的文化景点之一,定安老县衙遗址逐渐热闹了起来。5月2日,几位游客踏入老县衙正堂后,目光很快便被右侧墙角的一个小展览所吸引。
这是知海书屋创办人、定安县定城镇山椒社区多校村村民孙衍吾专门为纪念《海南日报》创刊75周年所办的“知海书屋与海南日报藏报、图片、书画展览”。这里场地很小,仅放置了6块小展板,但展品无一不是孙衍吾收藏的心血:有1964年6月18日的《海南日报》,头版刊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报道,还有1988年4月14日出版的关于海南建省的报道……
“你看这竹叶里藏着字——”孙衍吾指着一幅竹画,墨色浓淡间,“海南日报与知海书屋相伴成长”的字样若隐若现。另一幅兰花作品,表达了他对海南日报的感情:“兰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海南日报的文雅好似盛开的兰花,传播文化,清香满园。”
从16岁开始阅读《海南日报》,到如今正好50个年头,作为海南日报忠实的读者和文化使者,孙衍吾说这份读物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也照亮了这片乡土。
2021年3月6日,《海南日报》刊发报道《续写“雷锋日记”近四十载》,关注孙衍吾创办的知海书屋向青少年宣传雷锋精神的故事。
初识
它是农民乡亲的“田师傅”
1975年,定安公社中学,还在读高中的孙衍吾每天都利用晚自习前的15分钟阅读《海南日报》。从这一年起,他与《海南日报》结下不解之缘。
高中毕业后,孙衍吾进入生产队工作,当时几乎每家生产队都订阅了《海南日报》,他每晚边记工分,边读报纸。他对农业、科技内容十分感兴趣,而报纸会传授许多施肥、播种的知识。
1980年,孙衍吾做了一件人生大事:利用500元安家费购买了一百多本书以及订阅的几份报刊,在自家土坯房创办了“知海阅览室”,免费向村民开放借阅。由于自己经常到县图书馆、新华书店读书、买书,学习农业技术,孙衍吾说,干脆自己开一个书屋,带着村民一起学习。
书屋的读物中,《海南日报》对孙衍吾尤为重要。一张新闻纸,阅览天下事。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国家在发生什么变化,1990年,他卖掉家里两头猪,用换来的1500元钱在自家墙上制作了一块黑板和读报栏。
孙衍吾将黑板报分成新闻快报和天气预报两个栏目,摘抄当天《海南日报》的要闻和天气预报。因为自家位置正好处于村里巷子的十字路口,村民们路过总要驻足,留意墙上的内容。
“农民看天吃饭,播种、打药全靠天气预报。”作为村里的“气象播报员”,孙衍吾说,有时村民遇到他,会主动询问近期的天气变化,他则靠《海南日报》给的信息答复。
有空余时间时,孙衍吾会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们发放《海南日报》等刊物,大家围坐一起学农技知识。“施肥、播种、防虫害……报纸上的‘田师傅’手把手教我们种地。”
陪伴
它是记录时代的鲜活历史
走进知海书屋二层,4个高及天花板的藏报架挤满房间,一本本报纸合订本堆成小山,每一本都是孙衍吾手工装订的“历史切片”。
多年来,孙衍吾省吃俭用,长期订阅超60种刊物,常年的阅读让他养成了读报、贴报、抄报、剪报和藏报的习惯,并以此为生活乐趣,其中《海南日报》和《人民日报》是他收藏最多的报刊。
阅览室升级为“知海书屋”后,有时没钱购买刊物,孙衍吾就骑上自行车到县城各个单位收集报纸,并把过期报纸上的实用部分剪下来加以整理归类,自己装订成书,以便村民查阅。
除了收藏,他更擅长“活用”报纸。“我经常用收藏的《海南日报》举办报纸收藏展览。”每个月,他会将《海南日报》按照日期和版次顺序装订成合订本,每逢元旦、“七一”、国庆节等节日就会举办一次展览。
在知海书屋的一楼,孙衍吾最近一期举办的是海南日报《2025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高质量发展全媒体调研行》的系列报道专版报纸展览。零散的报道按主题整合,读者就能看出海南发展的脉络。
除了看时事新闻,孙衍吾最爱读的是《海南日报》的《海南周刊》。他尤其喜欢《海南周刊》刊发的关于苏轼的文章,时不时还会把老报纸翻出来研究《海南周刊》上刊登的书画作品等。
在《海南周刊文丛》新书发布会上,受邀前来的孙衍吾为庆祝新书发布送上了他的墨宝。回家后,他专门在知海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作了该《文丛》四卷本的读书分享会。
孙衍吾创办的知海书屋读报栏,张贴《海南日报》供乡亲阅读。
“《文丛》讲海南故事,记录了海南各方面文化历史,我读了不止一遍。”孙衍吾说。“讲好海南故事,书写时代华章”既是他对《海南周刊》的评价,亦是他的人生心愿。
情谊
它是终生受惠的良师益友
“对我来说,《海南日报》不只是一份了解国内外新闻、学习各类知识的报纸,更是一生难以割舍的良师益友。”孙衍吾说。
孙衍吾至今还记得第一位采访他的海南日报记者:“他叫叶京,和县里广播站的人一起过来找我。”
2020年5月7日,《海南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孙衍吾代表报纸老读者发言。
1983年5月14日,海南日报刊发报道《金榜觅无名桑梓献才华——记“知海”阅览室创办人孙衍吾》。这是海南日报首次报道孙衍吾。从报纸的忠实读者,到报纸里的新闻主角,他十分高兴,受到莫大的激励。
“标题里‘桑梓’二字戳中我心,我就像老树扎根乡土,总要为乡亲做点什么。”孙衍吾说,许多读者读到文章后曾向他来信,这份鼓励一直支撑着他坚守知海书屋、惠及乡里。
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日报》刊发孙衍吾长期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报道逾180篇。40多年来,采访过孙衍吾的海南日报记者换了不知多少人,有人逢年过节还会关心他的身体健康,这让孙衍吾心中充满幸福感:“他们写我的故事,我也读他们的报道,这是读者与报纸之间的双向奔赴。”
如今,多校村275号的读报栏铁皮顶虽已锈迹斑斑,12个跨版的报纸依然被夹子夹得整整齐齐,50年光阴在报纸的油墨香中悄然流转。
这是孙衍吾与《海南日报》的50年,也是一个普通人与一份报纸用半生光阴书写的文化奇缘,一份报纸与一个人的互相成就。他在报纸中读懂时代,又让时代在报纸的传播中被更多人读懂。
有人评价他“人为买书瘦,家为买书贫”,他不以为然:“这份报纸教会我看世界,我要把这份眼界传给更多人。”
一阵微风拂过知海书屋,站在门前的孙衍吾手中的《海南日报》沙沙作响。
墨香致远,初心不改。有《海南日报》相伴,孙衍吾说,他很幸福。
(海南日报定城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