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第二天,某知名日报发布一条“正能量”视频:“82岁老人独自爬野山摔伤,消防员手抬肩扛1小时救援成功”。然而视频中,大爷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身材壮实如健身房教练,被网友调侃:“这体格能扛两桶水上山,咋还能被困?”这场由“年龄迷雾”引发的舆论风波,撕开了流量时代新闻报道的复杂一角。



镜头中的细节耐人寻味:被困者身高大约175cm,体重目测80kg以上,面部皮肤紧致无明显皱纹,手部肌肉线条清晰。网友直呼:“膀大腰圆、满脸肥褶子的82岁大爷是吧?但凡记者小编看了视频,抱着求证的态度看看到底是不是82岁的老人,也不会就这么为了流量炮制出这种离谱的新闻吧?”





更离谱的是,该媒体的这条新闻稿件还被十几家媒体转发,但转发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对“大爷”的年龄提出质疑……

笔者记得,2024年某晚报将62岁登山者夸大为“七旬老人”,最终因网友举报删除稿件。更离谱的是某些媒体故意将救援对象塑造为“弱势群体”,企图最大化激发公众同情心。但这种操作本质是把新闻当朋友圈人设经营——充分暴露一个事实:部分媒体为追求10万+,用局部真实代替整体真实。

视频评论区“记者眼瘸”“建议查视力”等尖锐批评不断,该日报平台粉丝量上千万,而且属于官方媒体,如此不严谨的态度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犬口救童”舆情反转事件,当事人因媒体不实报道被网暴,最终媒体公信力暴跌。

此次报道暴露出一大批新媒体采编“三重失职”:未联系当事人核实身份、未交叉验证信源、未执行三审三校。

部分媒体为追热点,连“视频为证”都做不到,咱就不说技术层面的AI换脸、年龄滤镜等技术活了,咱起码自己肉眼看一遍不过分吧?

这件事的深层问题在于,当媒体习惯用“标题党”制造情绪共鸣,受众信任阈值会不断提高。正如网友质问:“今天把40岁写成80岁,明天是不是要把活人写成烈士?”

某传媒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地方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均打开率降至1.2%,倒逼采编“八仙过海”。但笔者始终认为,焦虑不应成造假借口——真正的正能量不需要滤镜,经得起推敲的真相才是最好的传播力。

如果您是记者,遇到类似事件会优先选择流量还是真相?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