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深似海,万物蓬勃。
这个五一,章丘开启“宠粉”模式。
从“小泉城”的泉韵到“中国龙山”的厚重,从非遗铁锅里的烟火到山野民宿的浪漫,这座“文武双全”的“宝藏小城”,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混搭风”文旅派对,为大家铺开了一场“反套路”的假日盛宴。
左手是穿越千年的文化盲盒,右手是热气腾腾的生活美学,章丘的N种玩法在等您解锁。
这个五一,章丘见,不见不散!
这个五一,
当全国文旅赛道
在流量狂欢中竞逐时,
一座齐鲁小城
正以“非遗烟火”与“人文诗意”的双重奏,
书写着城市IP的破圈传奇——
这里,
是章丘。
从淄博烧烤的“人间烟火”到重庆卤鹅哥的“市井美学”,中国小城的文化觉醒已势不可挡。而章丘,正以5000年龙山文化的底蕴为底色,以非遗匠心的“活态传承”为笔触,在古今交融中绘就一幅“诗与远方”的文旅长卷。
非遗烟火淬炼时光的“文化DNA”
章丘的清晨,是从铁匠铺的叮当声开始的。三万六千锤锻打的章丘铁锅,在火光飞溅中凝练着“物理不粘”的智慧;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蛋雕艺人以刀为笔,在薄如蝉翼的蛋壳上雕刻灵动场景,“龙山黑陶精品展”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这是刻入城市基因的“非遗密码”。
在朱家峪古村的青石板上,非遗正上演着“古韵新生”的变奏曲。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而是与游客指尖相触、与市集烟火共舞的“活态文化”。章丘正用非遗的“可触、可感、可带走”,让文化DNA化作游客记忆中的“情感锚点”。
诗意栖居人文IP的沉浸式叙事
“一座明水古城,半部宋词风华。”当游客漫步明水古城,与十二花神对诗、在风物雅集邂逅黑陶茶器,李清照的“争渡,争渡”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穿越千年的沉浸式剧本杀。章丘深谙“文化IP场景化”之道,陶器制作体验,让工匠智慧在孩童手中重生;最美星空下的《若谷精灵》儿童剧,用拟人化叙事激活青春记忆。
这种“诗意栖居”的文旅逻辑,与魔幻现实主义异曲同工。当章丘大葱博物馆用2.68米的“葱王”刷新认知,当华侨城欢乐荟的XR技术带游客闯入《千里江山图》,传统文化正以颠覆性创意重构体验边界,章丘的“人文IP宇宙”已在诗酒、泉韵、匠心中自成体系。
治理创新小城突围的“章丘模式”
文旅出圈的底层逻辑,本质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章丘的智慧,在于将“非遗保护”纳入城乡共生系统。女郎山山会融合吕剧展演与亲子研学,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引擎”;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水河村把农耕文化转化为农旅融合的“共富密码”。实施“文化赋能”战略、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章丘正以“非遗+”激活全域旅游的乘数效应。
更值得称道的是“文化治理”的精细化运营。博物馆开设“古剑新生博物馆折纸挑战”、“手绘青花瓷”亲子课,图书馆推出“少年暴风创客行”、“大语文公益课堂”,美术馆免费开放工笔画展——公共文化空间从“静态展示”转向“互动共创”。这里选择以“文化浸润”培育深度游生态,让游客从“打卡式游览”进阶为“沉浸式生活”。
文化自信是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当清照诗词遇见AI机器人表演、当蛋壳陶纹样化身国潮文创,章丘证明“古老非遗”与“年轻表达”从不对立。 千年古城,正以非遗为针、人文为线,编织着“诗与远方”的理想图景。
不妨循着铁匠的锤声、
踏着易安词韵,
在章丘见证一座城市
如何将文化密码转化为发展动能——
这里有的不仅有山泉、美食,
更有一个民族对自身文明最深的
眷恋与炽热的创新!
编辑:付静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爱章丘”,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