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人们出游热情持续高涨,文旅消费呈现“热力值”持续攀升的繁荣景象。假期前两日,重庆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07.33万人次,同比增长10.6%。重点监测的130家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0.09万人次,同比增长22.47%。这其中,出圈的“文化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云阳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这也是重庆创建的首个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公园总面积1124.05平方公里,具备世界级恐龙遗址、独特自然生态、悠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公园内文物古迹数量居三峡库区前列。其中,镇园之宝是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龙缸喀斯特地貌两大世界级地质奇观。园内已探明的恐龙化石露头区域长达18.2公里,被誉为“世界恐龙化石长城”。“申世”成功后的首个长假,云阳地质公园特别推出龙环线游,串联张飞庙、龙缸景区、恐龙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涵盖人文景观、地质科考、自然风貌等多种旅游业态,并延长运营时间、优化线上购票流程。假期前两天,地质公园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旅游消费也在跟着升级。现在,人们出门旅游,不再仅仅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更倾向于“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而当“文化游”成为风尚,博物馆也成为很多人假期出游的“必到”打卡地。这个假期,重庆的博物馆有多火?早在5月1日下午5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预约系统就已经显示,5月2日至4日的门票均已无票,“五一”假期仅剩5月5日可以预约。丰富优质的展览、爆款的文创产品、独特的主题活动、新鲜的交互式体验,是吸引人们逛博物馆的关键,也是近年来博物馆热能始终“保温”的重要原因。
“五一”期间,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千年白鹤梁,长江标准眼”的“真容”。截至今天,博物馆已经连续三天发布限流公告。
进入馆内,游客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乘坐90余米长的电动扶梯,慢慢深入水下约40米的“江心”,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了解“石鱼出水兆丰年”背后的故事。除了“江心”探秘,游客还可以参观生命之水、长江之尺等展厅,自制印章集、书法拓片等文创产品,留存纪念。
在位于沙坪坝区的巴蜀古建筑博物馆,在古建筑中寻找“渔樵耕读”的文化探索,以及亲子画草帽、种辣椒苗的劳动体验,吸引了众多家庭参与。
在綦江区,当地博物馆推出了“綦享五一川韵流芳”川剧研学活动。小朋友们看川剧、画脸谱,沉浸式地感受了川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因为“卤鹅”爆火的荣昌区,荣昌陶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也创了新高。
“文博热”既是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的生动缩影,也是强消费信心的积极信号。随着“文博热”的兴起,观众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体验,对文化旅游项目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能否提供更多具有主题性、参与感、感染力的特色优质产品,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答题”。
五一假期,大足石刻景区格外热闹。熙攘的人群中,身着各朝代形制汉服的年轻人,化身石刻文化的传播者,或在石刻造像前拍照、制作短视频,或与过往游客热情互动,成为景区的别样风景线。
除了古装华服与千年石刻的结合,这个假期大足石刻景区还以“宋韵千年·石刻风华”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文旅活动。其中,川剧元素与石刻造像的创新融合、NPC互动巡游成为最大亮点。在宝顶山石刻核心景区,护法神龛、养鸡女、吹笛女、四大天王等经典造像,在川剧元素服饰的加持下走下崖壁,与游客互动。翎羽翻飞间,让游客更生动地感受了石刻文化的魅力。
统计数据显示,五一长假第一天,大足石刻景区购票20930人次,同比增长131.86%;门票收入110.17万元、同比增长52.04%。从“静态观光地”转型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文化生活场景,世界遗产,正变得更熠熠生辉。
在石柱,大型文化活动《画说龙河》,融合光影戏剧、文旅市集与非遗体验,为游客开启了跨越千年的沉浸式文化之旅。在忠县巷子景区,情景剧《刺史出巡》通过"文化IP+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的新模式,让静态的历史"活"了起来。各地通过对本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既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也形成了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非遗热”持续高涨。重庆是非遗“富矿”。截至2024年底,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项,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着非遗的发掘、保护和活化,而不断更新。2025年,注定是中国非遗文化大放异彩的一年。这个五一,非遗+旅游深度融合,也激发出了文旅消费的新动能。
位于渝北区的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围绕“非遗”做文章,推出一系列特色项目。游客进馆可以推豆花、欣赏非遗表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直观的体验。
位于荣昌城区的非遗特色景区夏布小镇,这个假期成为热门打卡地。大家品尝美食、选购夏布、学做折扇,体验传统技艺,实地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在铜梁安居古城,别具特色的“水云龙”表演热闹登场,“水云龙”时而悠闲地漫步云端,时而如蛟龙出海上下翻飞,以这种热闹喜庆的方式,为远道而来的游客送上祝福。铜梁是龙乡,铜梁龙舞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个旅游热门城市,几乎都面临着如何对接文旅产业发展需求、深度挖掘城市底蕴、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实现恒久“长红”的问题。弦歌不辍,文脉悠长。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正成为推动这座城市生长与进步的深层次力量。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邓静 丁琳 李艺 袁媛 翁弋然 特约记者 谭启云 向鹏城 蒋欢 夏巧灵 练玉凤 报道)
来源:第1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