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晚, 贵阳路边音乐会现场 突然下起大雨,当不断变大的雨点成为音乐会的聚光灯, 舞台上,歌唱家们冒雨唱歌, 舞台下,观众撑着伞不肯离去。雨中的坚守,是演出者对观众的负责,也是观众对演出者的尊重。
这不是第一次贵阳的街头被音乐与雨水共同浸润。但当我们凝视这场雨中的坚守,会发现它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它打破了所有关于“演出”的既定框架—— 没有大剧院的穹顶,没有VIP座位的区隔,甚至没有像样的避雨棚,当演出者们在下雨的舞台上继续歌唱,当观众们在雨伞下踮脚张望,这动人的一幕, 是 一场由演出者与观众共同书写的双向奔赴,在城市街头奏响最温暖的乐章。
当“高大上”走进广场街角
2023年11月24日,黔籍著名音乐人张超将自己的新歌《林城谣》的首发地点,选择在了贵阳路边音乐会·文昌阁的现场。张超说,希望贵阳路边音乐会成为贵州原创音乐的一个首发平台,从这里诞生更多的原创好歌曲。“台上台下都在唱,音乐将人与人的距离都拉近了。”
比起商业演出的流程化,这里的每一次演出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观众突然的掌声、即兴的和声、甚至前排递来的一份脆哨,都让表演有了呼吸感。
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张英席曾在路边音乐会的演出过程中,收到了来自前排热情阿姨的贵州特产“投喂”。对于演出来说,这是小插曲,对于张英席来说,这却是小惊喜:“走出室内的舞台,走到城市街角,和市民一起歌唱,零距离互动,这才是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共享的音乐活动。我们觉得贵阳特别了不起,把路边音乐会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公益舞台的先河,所以我们也感觉特别特别开心。”
与张 英席“零距离”合唱的“美声大爷”秦贤志感动地说:“和偶像张英席一起唱歌,以前想都不敢想。”
去年3月,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在樱花园里,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彩云追月》《长江之歌》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现场观众自发跟着大合唱,气氛十分热烈。“很感动能看到张英席和殷秀梅两位老师的现场演出,我们是他们的忠实粉丝。”观众席中有两位阿姨,为了见到喜爱多年的偶像,当天早上9点就早早地来到现场。
在花溪黄金大道上,由70多名各国演奏家组成的贵阳交响乐团,在国家一级指挥于海的指挥下,奏响了美妙的交响乐章。上千名市民游客共同沉浸在这场户外交响乐盛宴中。许多听 众激动地表示:“这是最‘高大上’的路边音乐会!”
这样的舞台不再属于某个表演者,而是属于所有愿意在这里敞开心扉的人。正如网友感慨:“这里没有明星与素人的区别,只有对音乐纯粹的热爱。”它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歌手、演员与观众紧密相连,让人民艺术家们在此找到“为人民歌唱”的初心,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零距离”互动体验。
给平凡人的温柔拥抱
为什么贵阳路边音乐会总能让人停下脚步?或许要从城市生活的褶皱里寻找答案。在写字楼格子间困守一天的年轻人,会在傍晚的吉他声里想起大学时在宿舍弹唱的时光;接孙子放学的老人,会被一首老歌勾出对青春的回忆;甚至连路过的外卖小哥,也会把电动车停在路边,跟着节奏轻轻晃动头盔——街头舞台的魔力,在于它把“艺术”从精致的相框里取下来,挂在每个普通人都能触及的巷口。
这里没有票价的门槛,没有“必须安静”的礼仪束缚,连表演形式都充满了烟火气,快递小哥、盲人乐队、亚运冠军、消防员……无数普通市民曾在此登台。在这里,没人在乎他们穿得好不好看、表演专不专业,观众的眼里只有音乐和热爱。
折耳根乐队,正如其名所示,如同生长在田间地头的折耳根,带着一份淳朴与坚韧,为大家带来别样的音乐体验。乐队除了贝斯手彭万海外,其余3位成员都是视力障碍者。“在路边音乐会表演时,很多观众大喊乐队的名字,这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场的‘热量’,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拥有了自信和力量。”折耳根乐队队长陈昌海说。
当装备整齐的消防员在舞台上唱起摇滚,当环卫工人跟着旋律轻点扫帚,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街头舞台早已成为城市的“公共客厅”——它接纳所有愿意分享故事的人,也回赠给每个驻足者最朴素的感动。
从贵州到世界的文化交流窗口
这里是贵州的“文化窗口”,让时间紧张的游客、工作繁忙的市民,仅用花一个晚上就能体验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苗族歌手蝶当久用他那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唱起《对歌对到日落坡》,苗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与现代流行音乐巧妙融合,让现场的每一位听众都沉浸在苗族风情的独特魅力之中 。身着盛装的侗族姑娘,用天籁般的侗族大歌,将古老的民族故事娓娓道来,歌声穿越时空,诉说着侗族人民的历史与传承。还有岜沙苗寨的汉子盛装持枪,以最热情豪迈的方式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贵州少数民族的热情与豪爽。一场场表演,让民族文化在现代都市的街头熠熠生辉。
但贵阳路边音乐会的舞台,从来不只属于贵州。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地拥抱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
5月1日,“打起手鼓唱起歌”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 (贵阳站)激情奏响。新疆舞者身着色彩斑斓的服饰,头戴精美的头饰,旋转、跳跃间尽显西域风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馆馆长唐志春表示:“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次我们来到贵州以后跟本地的民族进行民族舞蹈、民族音乐的交流,希望通过这个舞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能够让我们文化得到更多的繁荣和发展。”
去年4月,由60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组成的文化交流团来到青云市集,“偶遇”了一场路边音乐会,在美妙的音符中,法国朋友们被这氛围所打动,从原本的听众摇身一变,上台演唱法语歌曲,《玫瑰人生》《情感教育》等熟悉的旋律在贵阳的夜空中飘荡,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了隔阂,共同享受着这场音乐的狂欢。
目前,已经有来自俄罗斯、意大利、葡萄牙、澳大利亚、南非、塔吉克斯坦、新加坡、越南、老挝等2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艺术家、音乐爱好者、留学生,在路边音乐会现场表演,进行文化和音乐的交流碰撞。港澳台及外国领事馆代表因音乐会到访贵阳并签约合作,真正实现“音乐架桥,文化破圈”。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李遥表示:“在贵州,在英国,我们很喜欢音乐,都很喜欢参加音乐会,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加强我们的联系。”
城市需要这样的“心跳声”
贵阳路边音乐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场具体的演出。它是城市文化的毛细血管,让艺术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街巷中的活水。
2024年的5月3日,突然的阵雨打断了火热的表演,但观众没有因为下雨而离开,待到雨势渐退,筑城广场上继续唱响的《稻香》,唱出大家共同守护的关于“美好”的约定:在这里,你可以卸下伪装的铠甲,让真实的情感自然流淌;你可以成为别人的听众,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光。这种朴素的默契,让街头舞台成为城市压力的“减压阀”,也成为陌生人之间信任的起点——毕竟,愿意在雨中为彼此停留的人,心里都揣着热爱。
观众或随歌起舞,或轻声合唱,或席地而坐,路边音乐会从来没有既定模式,主打一个怎么chill怎么来。“都市生活压力大,让人们更渴望在闲暇之余能够得到释放,音乐正是很好的引擎。”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吴妍说,路边音乐会用最直接、最质朴的方式,让现场的观众在互动型沉浸式体验的传播环境里有了“情绪呐喊”的空间。“累了能坐下来听首歌,唱跑调也有人鼓掌。”在这里,似乎贵阳的幸福被具像化了。
过去一年,贵阳路边音乐会全年共举办217场,现场观众超180万人次。当城市愿意把文化酿成街头的米酒,把艺术熬成巷尾的酸汤,幸福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是卖洋芋粑的阿姨随歌声晃动的银镯子,是吉他手磨出老茧的指尖,是每个路人眼中闪烁的星光。这样的舞台,何止是文化的毛细血管,分明是城市与市民共同跳动的心脏,让每个日子都有了值得哼唱的理由。
这里没有商业捆绑的喧嚣
只有平等共享的欢唱
没有文化的高墙
只有开放包容的拥抱
它用音乐唤醒城市记忆
用舞台凝聚人间烟火
更用“零门槛”的快乐
诠释了公共文化的真谛
正如张英席所言
“路边音乐会的成长
正是贵阳的骄傲。”
编辑/谢茜 曾昕 责编/陈萌 审核/曾昕 终审/邱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