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黄山景区3天内协助找回18名走失儿童的事件,既折射出亲子旅游中的安全疏漏,也暴露出景区管理与社会责任的深层矛盾。据公开报道,5月1日至3日下午4时,黄山景区通过工作群联动机制,在接到家长求助后迅速定位并找回多名儿童,其中南京一位母亲与10岁儿子在观石亭走散后,仅用22分钟便在光明顶区域完成团聚。这一高效响应背后,是景区数百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网络,但数字背后更需追问:为何同一景区在旅游旺季频繁出现儿童走失事件?



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家长在社交平台坦言“带娃旅行如履薄冰”,指责部分家长“只顾拍照打卡,忽视孩子动向”;亦有游客为景区点赞,认为“工作群秒级响应机制值得推广”。然而,批评声同样尖锐:有网友指出“三天18起走失案,相当于每天6起,这绝非偶然”,质疑景区是否在高峰期存在人流管控漏洞。更深层的争议在于,部分家长将景区视为“电子保姆”,依赖监控系统而非主动看护,这种“甩手掌柜”心态实则将公共安全资源置于被动消耗状态。

从社会学视角审视,事件暴露出三重矛盾。其一,旅游经济与安全保障的失衡。黄山作为日均接待超3万人的5A级景区,在追求客流量的同时,是否在关键区域增设了足够的亲子警示标识与临时看护点?其二,技术依赖与人文关怀的割裂。尽管工作群联动机制提升了寻人效率,但过度依赖“照片群发-区域排查”的被动模式,是否掩盖了预防机制的缺失?其三,家庭责任与社会共治的错位。当家长将监护义务转嫁给景区时,公共空间的安全边界究竟应如何划定?

反观2010年复旦“黄山门”事件,18名驴友违规探险致民警张宁海牺牲的悲剧,与当下儿童走失案形成镜像对照。前者是成年人对规则的漠视,后者是监护人对责任的懈怠,二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风险社会中,个体行为的外部性如何被有效约束?若将黄山景区比作社会治理的微观样本,其三天18起的走失数据,实则是家庭责任意识淡薄、景区应急机制滞后、公共安全教育缺位三重失灵的叠加产物。

解决之道需多方共治。景区应建立“分级预警系统”,在客流高峰时段对儿童聚集区实施动态监控,并设置亲子手环等智能定位设备租赁点;家长需摒弃“景区兜底”的侥幸心理,强化风险预判能力;社会层面则需通过立法明确公共场所的监护人责任,例如参考新加坡《儿童与青少年法》对监护失职行为的惩戒条款。唯有将“事后救援”转化为“事前预防”,方能避免让黄山成为“中国式带娃”的照妖镜。

当黄山云海依旧翻涌,那些在险峰间失而复得的孩童,理应成为全社会反思亲子安全教育的契机。毕竟,比壮丽山色更珍贵的,是每个家庭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