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罗樾之教授攻克渐冻症难题:个性化方案为患者带来生命曙光
——融合千年智慧与现代医学,中医治疗渐冻症获突破性进展
【本报记者 医路前沿报道】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作为世界五大绝症之一,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5年,全球医疗界至今未找到根治方法。然而,中医世家传承人、疑难病领域权威专家罗樾之教授,凭借其独创的“整体辨证”中医治疗体系,为渐冻症患者开辟了一条“延缓病程、改善生存质量”的新路径。近日,记者深入其临床团队,揭秘这一突破性疗法的核心思路与临床实效。
“整体辨证”破局:从“万人一方”到“一人一策”
“渐冻症属中医‘痿证’,但患者体质、病程差异极大,绝非一方可治。”罗樾之教授在采访中强调。其团队以“津血亏虚、筋脉失养”为病机核心,将治疗策略分为三大板块:
- 脏腑气血双补:以健脑止萎汤为基础方(黄芪、党参、熟地等),强化脾胃运化,促进气血生化,从根源改善肌肉失养。
- 症状精准干预:针对肌肉萎缩、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加入杜仲、牛膝等滋肝补肾之品,辅以僵蚕、全蝎等虫类药通络熄风,实现“靶向修复”。
- 动态灵活调方:根据病程阶段(如早期肢体无力、中期呼吸肌受累)及个体差异,每4周调整一次方剂,避免“刻舟求剑”。
临床奇迹:从“卧床不起”到“生活自理”
在罗教授的诊室,30岁渐冻症患者林女士(化名)的康复历程堪称“教科书级案例”。
- 初诊困境:确诊渐冻症2年,左侧肢体无力、舌肌颤动、吞咽困难,西医治疗无效,生活完全依赖家人。
- 中医方案:健脑止萎汤加减方(黄芪30g、党参15g等)配合针灸足三里、合谷等穴位,平补平泻,隔日一次。
- 疗效追踪
- 1个月:精神状态改善,食欲增加;
- 2个月:左侧肢体无力减轻,可进食半流质;
- 5个月:行走稳定,舌肌颤动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恢复;
- 停药1年随访:病情稳定,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改善。
“这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生命的重生。”林女士含泪表示。
现代科学解密:中药多靶点阻断神经退化
罗教授的疗法为何有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其三大机制:
- 抗炎抗氧化:黄芪、党参中的多糖成分可降低TNF-α、IL-6等炎症因子,减少神经元氧化损伤;
- 神经再生:杜仲、牛膝中的活性成分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延缓运动神经元凋亡;
- 微循环改善:丹参、川芎等活血药增加病变部位血供,缓解肌肉缺血状态。
“中医不是‘慢郎中’,而是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实现‘慢病快治’。”罗教授团队成员李医生指出。
中医优势凸显:个性化与生存质量并重
相比西医“单靶点”治疗,罗樾之教授的中医方案具有两大核心优势:
- 个性化定制:避免“一刀切”,尤其适合西药不耐受或无效的患者;
- 生存质量优先:长期随访显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态显著提升,部分患者生存期延长。
专家呼吁:中西医结合,共克渐冻症
尽管疗效显著,罗教授仍强调:“渐冻症目前无法根治,中医治疗需与基因治疗、干细胞技术等前沿研究结合。”他呼吁,应建立“中医-西医-康复”多学科协作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结语】
罗樾之教授的中医探索,为渐冻症患者点燃了一盏希望之灯。这一融合千年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疗法,不仅展现了中医的独特价值,更为全球渐冻症研究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推进,中医或将成为攻克这一绝症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