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驾崩之后,身边的宠臣李卫也随之离世。这位深受重用的治世能臣,为什么会突然气绝身亡?
更令人十分震惊的是,一向对李卫颇为推崇的乾隆竟然评价他为“一介庸奴”,还对百姓为李卫立庙这件事情特别愤怒。
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乾隆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
李卫的捐官之路
提及清朝名臣李卫,相信我们一定非常熟悉。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商贾之家里,拥有着丰实的家底。
因此,李卫不用为生计担心,整日里无所事事,毫无作为。
有一日,在李家大宅之中,青年李卫正倚靠在院中的雕花廊柱上,百无聊赖地玩弄着手中的玉扳指。
在干净的庭院里,夏天的蝉鸣声此起彼伏,顿时显得有些“吵闹”。
这时,李卫抬头望着天上四处飘动的白云,心中感到十分烦闷。
他一想起自己在书房里学习八股文的时光,顿时感到头疼难忍,因为他根本学不下去。
李卫的父亲是当地很有名的富商,他对李卫可是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李卫能够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然而,他看着李卫整日无所事事,要么沉迷于逗鸟,要么和一群纨绔子弟到处闲逛,对此焦急不已。
他觉得李卫这样下去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必须要为他谋一份差事。
他在书房里不断徘徊,思考着解决办法。
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朝廷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开放了捐纳官职的途径。
他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让李卫通过这个途径进入仕途。
回到家后,他立即将李卫叫到跟前,准备跟他说明这个情况。
他说自己已经为李卫捐了个五品员外郎的官职。
他觉得李卫虽然不喜欢读书,但是他尤为机灵,进入官场之后,说不定能闯出一番天地。
这时,李卫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摸了摸这书案上的经书,沉默片刻之后,不禁点了点头。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材料,与其在家浪费时光,还不如去试试这条路。
三个月后,李卫离开了家乡,带着家人的期望,踏上了漫长的进京之路。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李卫终于来到了京城。
当马车缓缓地驶入城门时,他好奇地掀开厚重的布帘,望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铺和熙熙攘攘的行人,对这一切感到十分新奇。
一代名臣的逆袭之路
没过一会儿,李卫就看到了吏部衙门,身着官服的人进进出出,十分热闹。
这时,李卫从马车上下来,准备去吏部衙门报到。
他从行囊中取出五品员外郎委任状,小心翼翼地握在手中。
他看着前来报到的人,有的是寒窗苦读多年的举人,有的是官宦世家子弟,李卫不免有些紧张。一时间,他有点不知所措。
但很快,他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有的官员初次到任,忙着结交权贵。与他们不同的是,李卫却一头扎进衙门,仔细处理各项事务。
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便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吏请教。
即便读不懂公文上的字,李卫就让师爷帮着读,自己只需要想出解决方法就行了。
渐渐地,李卫凭借着自己的机敏和实干,在官场站稳了脚跟。
他尽管不会写工整的八股文章,但是总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令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靠捐官入仕的富家子弟,竟然在官场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就算面对相当复杂的政务,他总能另辟蹊径,高效率完成任务。
有一次,李卫负责管理银库的时候,发现有位亲王的属下竟然克扣库银。
于是,李卫在库房外放置一个牌子,上面写明这名亲王下属所欠库银的数目,让克扣之事昭然若揭。
此事逐渐传开,由于其刚正不阿的为官之道,在官场中渐渐有了名气。
雍正登基之后,特别需要能干的官员,进一步推行新政。
就这样,李卫很快就进入了雍正的视野。
雍正元年,李卫就被任命为直隶驿传道,后又改任为云南盐驿道。
当时,云南省的盐政处于一团乱麻的境地,经常会发生贩卖私盐的事情。等到李卫到任后,他深入盐场之中,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等到了解清楚之后,他立即组织巡盐队伍,严查贩卖私盐的事情,对该省的盐政进行彻底整顿。
不到一年,云南的盐税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盐政面貌焕然一新。
在此之后,李卫的仕途之路特别顺利。
在浙江长达数年的为官生涯中,李卫认真落实朝廷的各项政策,让各地百姓得以受益。
遇到灾情的时候,他立马上报朝廷,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济方案,等待朝廷派出官员前来赈灾。
除此之外,对于雍正的新政,他坚决执行,遇到困难也从不畏缩。雍正对他十分信任,总是在奏折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就这样,李卫从一个捐官出身的员外郎,逐渐成长为雍正皇帝最为器重的大臣。
李卫赢得的民心
李卫作为雍正皇帝十分信任的大臣,他的能力尤为出众,切实为老百姓谋福利。
他将老百姓放在心上,努力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一次,浙江出现了洪水灾害。
李卫为了保护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几乎天天都在工地指挥,从丈量堤基到监督石料,每一个环节都要亲自过问。
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水患问题终于得到有效解决。百姓们奔走相告,特别感恩李卫。
为了感念他的恩德,百姓们自发筹集资金,在西湖畔建了一座庙宇。
这个庙宇里不仅有李卫本人的像,还有他的十三个妻妾的像。
香火旺盛时,每日都有人来进香,称赞他的辉煌功绩。
然而,好景不长,雍正皇帝驾崩后,51 岁的李卫仿佛失了主心骨,不久便气绝身亡。
后来,乾隆下江南时,偶然间发现了这座庙宇。
看着庙宇里林立的塑像,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阴沉。他觉得李卫不过是一名奴才,竟然还妄想托名立庙。
他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拆毁庙宇,砸烂塑像。
在乾隆看来,李卫虽然很有才干,却过于张扬跋扈,与自己心中规规矩矩的臣子形象很不一样。
更何况,民间如此大张旗鼓地修建庙宇供奉,简直就是无视皇权的存在。
随着轰隆的拆毁声,李卫曾经的功绩化作尘土。那些精心塑造的金身塑像,也成了诸多残片,被衙役们随意丢弃。
百姓们望着这般场景,只是默默摇头叹息。
李卫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庆幸的是,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与拥护。
结语
李卫一生历经两朝恩宠,却在雍正驾崩后突然离世。
他以能臣闻名于世,却在死后遭到乾隆皇帝怒斥,被评价为“一介庸奴”。乾隆对其评价的轻蔑、对民间立庙的愤怒,看似荒诞,实则暗藏着皇权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