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南阳滋养堂国医职校师承班游学途中,大巴车上,关于“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医如何治病”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教中医的郑老师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曲黎敏的观点及临床案例为例,深入剖析疾病与情志的关系。
一位48岁的省级领导,向来生活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作息规律,却被诊断出肺癌,医生断言其最多能活半年。带着困惑,他求助于曲黎敏教授。曲教授指出,他患病根源在于长期情绪压抑、心态失衡,活得过于“规矩”,压力和不满在内心不断积攒,致使身体气血流通受阻,最终引发病变。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失调是诸多疾病的诱因。当人们长期压抑情感,被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笼罩,气血运行不畅,疾病便可能乘虚而入。曲教授为这位领导制定了独特的调理方案:每周去KTV嘶吼唱歌两次,每月前往陌生城市徒步三天,同时辅以疏肝理气的中药。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情绪封闭,释放内心积郁。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与调理,领导的肿瘤奇迹般缩小,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在南阳滋养堂国医职校中医馆,类似因情志问题引发疾病的案例屡见不鲜。部分人因生活挫折闭经,或因情感问题患上身心疾病。中医老师们秉持“要治病,先治心”的理念,以简单有效的方法,引导患者关注内心,调节情绪。
中医的诸多治疗理念,促使我们反思现代生活方式。现代人虽重视身体外在养护,却常忽略内心情绪管理。殊不知,内心的压力与焦虑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患病风险。正如老中医所言,“养生并非单纯养身,真正的养生是养心” 。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正确应对压力困扰,可增强免疫系统,降低患病几率。现实中,不乏拥有财富却因长期精神压力、情绪失衡,被疾病侵袭早早离世的企业家。研究表明,90%的疾病在良好心态下可自愈,健康往往取决于内心的觉悟与调节。
中医不仅是治病之术,更蕴含着生活哲学。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应倾听内心声音,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这或许才是长寿健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