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共青团
汇聚青年新风采
传播青春正能量
05/04
国际青年节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眉山融媒采访了不同行业的4名杰出青年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奋斗和激情、智慧和力量。
如今,无数像他们一样的青年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郭万才
深耕专业领域 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名单。郭万才凭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突出成就,成功获此殊荣,成为眉山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郭万才个人成就的高度认可,也为眉山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88年出生的郭万才,现任四川中科兴业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是四川“天府峨眉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在学术阶段,郭万才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天赋,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已在国内外高分子材料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获得授权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相关成果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起到关键突破,也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投身产业界后,作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带领中科兴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中科兴业坚持走全产业链覆盖路线,从前端材料的合成技术到中间的改性技术,再延伸至后端的深加工技术及最终的产品制备制造技术,各个环节均由企业独自完成。”郭万才介绍,这种模式在前期发展阶段虽然难度大、挑战多,但一旦成功打通全产业链条后,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发展韧性,企业将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只有完整地“走通”每一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的依赖,真正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国产化替代,稳稳握住发展“方向盘”,在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航。2024年,中科兴业在郭万才的带领下实现了营业收入翻倍增长,新增授权专利23项,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该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四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0强企业等多项省级及以上荣誉。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郭万才始终保持着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探索精神。他带领团队成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方面,他主持研发的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薄膜,获评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率先实现高性能聚芳硫醚类薄膜和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自主生产,在高性能热塑性复材、复合集流体、电解槽制氢隔膜、电容器膜等领域,预计将创造数十亿元的经济价值,为我国新材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次郭万才荣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与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激励着更多眉山青年投身创新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获得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这一荣誉,我内心充满了激动、感恩与责任感。这份荣誉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使命,激励着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郭万才表示,“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未来持续深耕新材料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高性能材料国产化进程。同时,我也将带领团队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新材料事业不断突破,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力量。”
余苏眉
照亮成长之路 引领青春之光
在城市的活力脉搏中,“青·东家”正成为青春力量汇聚的温暖港湾,而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东坡区青少年宫活动部部长兼少先队校外辅导员、青少年校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余苏眉就像一颗闪耀的启明星,照亮着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为他们搭建起逐梦的舞台。
近日,在东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余苏眉正在和授课老师交流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今年41岁的余苏眉已经在东坡区青少年宫工作9年了,她将青少年宫的公益活动融入“青·东家”特色品牌。2018年,自“青·东家”第一期活动在东坡区青少年宫开展后,余苏眉便开始不断探索“青·东家”更好的运行机制。怎么管理和运行?如何让“青·东家”的活动更有特色和吸引力?如何让本地的青年团员们了解“青·东家”的作用和意义?
余苏眉将青少年的需求与发展放在首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阶段,也是面临诸多挑战与困惑的时期。”余苏眉说,“青·东家”作为共青团组织为青年提供服务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引领青少年思想、助力青少年成长、丰富青少年生活的重任。参与设计原创LOGO、分类建设体系、细化服务项目等,独创激励机制……凭借对青少年工作的无限热忱和专业能力,余苏眉致力于将“青·东家”打造成青少年们的心灵家园和成长摇篮。
2019年,余苏眉主动挑起建设东坡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重担。她完善志愿者上岗、值班、培训、记录制度,处理预约信息,对症分类邀请老师辅导,并归纳整理咨询档案,必要时带志愿者到乡村进行个案咨询,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团辅等。从前期筹备的每一个细节,到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完善运行制度,她都全力以赴。截至2024年年底,该中心有心理咨询老师超50人,接待个体咨询近400人次,开展团辅150余场,走进乡村学校76次,服务范围辐射多地,覆盖青少年25000余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如学业压力、社交焦虑日益凸显,但社会支持资源有限,我们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设能直接填补服务空白,这样的工作比常规活动更具社会价值。”余苏眉说。
在青少年宫,余苏眉还积极解决学位供不应求的问题,策划组织各类比赛活动。作为四川省青少年文化艺术展演眉山市展演负责人,她带队参赛,年报名人数达40000人次,成绩位居全省前列;作为少先队辅导员,她策划“流动少年宫”等公益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和夏令营活动。从一开始的教学一线到如今的活动组织,余苏眉用自己的付出展现了一名新时代共青团干部的责任担当。“一路前行,虽有艰辛,但看到青少年们在不断进步和成长,我深感一切付出都很值得。”余苏眉说。
“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一份激励与责任。”余苏眉认为,荣誉是节点,不是终点,青少年群体的需求日新月异,只有与时俱进、贴近青少年,才能让团的工作更有生命力。展望未来,余苏眉表示,她将继续坚守岗位,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服务内容,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希望“青·东家”能够成为连接青少年与社会的桥梁,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这里收获成长、收获友谊、收获梦想,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何 慧
用爱与专业 点亮他人生命之光
“宝贝们,今天的绘本故事讲了什么呀?”4月27日9时许,阳光洒向仁寿县华蔚幼儿园,“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何慧身着志愿者马甲,绘声绘色地为孩子们讲述《笨笨熊种橘子》的故事,带领孩子们体验手工折纸,让孩子们徜徉在阅读的奇妙世界。
这位“90后”青年志愿者,眼神清澈明亮,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与满满的正能量。她接触志愿服务,源于之前的医院工作经历。正是那段经历,让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原来自己的陪伴与努力,可以为他人驱散阴霾。
2022年,何慧进入仁寿县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一名项目专员。从此,她的身影活跃在各个志愿服务现场。3年间,她积极策划并参与“新年微心愿·青春志愿行”公益暖冬行动、“青年之家”网络平台运营、“快乐小东坡·儿童关爱”服务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足迹遍布乡村、社区、学校,服务人数5万余人次。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何慧被选任仁寿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任职期间,她带领协会成员团结协作,协会荣获“仁寿县优秀社会组织”称号,她个人也先后荣获“眉山市优秀志愿者”“眉山市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家园,只有凝聚各方力量,才能让社区更有温度。进入社工行业,何慧不断学习实践,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志愿”的新模式,配合社区做好特殊群体关怀、便民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
“爷爷,近来身体可好?”当天10时许,何慧与仁寿县怀仁街道大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进独居老人余凯家,一进家门,她就快步上前搀扶着老人坐下,一边帮老人整理凌乱的衣角,一边关切地询问老人的身体,并掏出小本子认真记录老人的需求。临走时,她还叮嘱老人:“有任何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独居老人罗雪儒刚做了手术,不能提重物。在走访的路上,何慧碰到了罗雪儒,她一把接过老人手上的一袋纸箱,一路同她聊天,逗得老人笑容满面。直到将老人安全送到家,她才放心离开。
“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就是通过专业方法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功能,它的核心使命是扶弱济贫和助人自助。”何慧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与服务对象的接触,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当看到他们因我们的帮助而重燃生活的希望,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她的工作,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悄然改变着社区的面貌,温暖着居民的心。
回想起刚加入社工行业时的情景,何慧记忆犹新。“一次上门走访留守儿童,小朋友身穿一件皱皱巴巴的深黄色T恤,眼神里满是对陌生人的警戒与抗拒。我便用趣味游戏吸引她的注意,不断尝试肢体接触,最终引导孩子说出了心里的想法。”这次经历,让何慧深刻感受到社会工作者这份职业的意义:“只要用心去倾听、用爱去温暖,就能打开他人的心扉,为他们带去改变的力量。”
“年龄只是一个符号,热爱才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年仅28岁的何慧,用专业和态度诠释了这句话的涵义。展望未来,她语气坚定说:“我会继续深耕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将爱心传递,点亮更多人的生命之光。”
张 钦
青春作铆钉 匠心铸华章
近日,在中车紧固件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项目负责人张钦和团队正为大规格环槽铆钉的最后投用发起冲刺。“这是四川省重点项目,产品样机已完成,现在进入关键的应用验证阶段。”张钦眼中满是热忱,他们攻坚的是目前全球规格最大的铆钉。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小小钉子,竟藏着无数“高精尖”的奥秘。
从初入行业的懵懂,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张钦的成长之路满是挑战与突破。初涉紧固件领域时,张钦也曾以为这是份简单工作,然而随着研究深入,他愈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大学问。从专注铁路紧固件,到开拓多元市场,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张钦带领团队主动出击,与业主深入沟通,钻研行业知识,吃透领域特点后才投入研发。正是这种迎难而上的闯劲,让他们在不同行业间游刃有余,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凭借着这股闯劲,张钦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作为科技创新青年先锋,张钦深耕基础零部件研发与应用研究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完成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业论著1部,编制行业标准3项,荣获工程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他主导研制的数十种环槽铆钉,成功应用于狮子洋跨海大桥、江门中微子等国家重大基础科研项目;更是首次将环槽铆钉技术推广至风电、桥梁、建筑等多个领域,创造多个行业第一,产品远销全球30余个国家,极大地推动了紧固连接行业的技术进步。
技术的突破,带来的是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卓越成果。在光伏市场,张钦带领团队研发十余种定制化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助力公司在5年内将全球光伏市场份额提升至35%;桥梁建设领域,郑济高铁鲁施桥、南玉高铁百合郁江特大桥等20余座桥梁的设计与应用,都凝聚着他的智慧;风电领域,他开创性地将环槽铆钉连接技术引入风电装备,仅用3年时间,就推广至国内所有主流风电主机企业,超50个风电项目完成批量应用。这一创新不仅大幅降低了风电装备后期运维成本,更显著增强了设备在极端工况下的连接可靠性。
个人的成功不是终点,团队的成长才是未来。作为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张钦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他带领团队主持20余项省部级项目,参与制定20余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累计培育3名正高级工程师、8名高级工程师,年均开展技能培训150人次;19项创新课题成果丰硕,更有2项成果入选全国“五小”创新项目,2项获评四川省职工“五小”优秀创新成果。
展望未来,张钦初心依旧,目标笃定。“我想深耕这个领域,接下来希望能把环槽铆钉做得更智能、轻便、安全。”9年坚守,他将青春与热血融入小小的紧固件中。张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激励着更多青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以青春之力为国家重大工程筑牢连接安全的坚实屏障。
五四青年节,是对热血青春的礼赞,更是对百年精神的传承。百余年前,青年们振臂高呼,用炽热的爱国情怀点燃时代火炬,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镌刻进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时代的接力棒已传至当代青年手中。郭万才扎根高分子材料研究,用创新驱动发展,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余苏眉精心策划一场场寓教于乐的活动,用温暖与智慧为孩子们点亮梦想,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何慧,用专业服务传递社会温情,为特殊群体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而深耕基础零部件研发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张钦,以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助力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新时代的青年,正以多元姿态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让五四精神在实践中焕发新生。
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担当而厚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年当以理想为帆、以奋斗为桨,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华章,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来源:眉说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