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老李蹲在门槛上扒拉饭碗,盯着天阴沉着脸。
前几日还穿单衣晒玉米,今儿个狂风卷着沙土打在窗棂上,凉飕飕的天让人心慌——这都立夏过了,咋还跟倒春寒似的?老辈人传下的“早立夏冷,晚立夏热”在耳边打转,可今年这立夏偏赶在农历四月初八,“晚立夏”撞上“月头”,再加上60年一遇的乙巳年,老话里的“热死牛”会不会应验?
2006年那个晚立夏的夏天,南方稻田里的水都被晒得冒热气,玉米叶子卷成旱烟杆,那年的夜热得让人睡不着,竹席翻来覆去都是烫的。
2018年立夏在下午,没出三天,日头就跟火盆似的悬在头顶,提前半个月把人烤得躲进空调房,田里的庄稼蔫巴巴的,抗旱浇水成了头等大事。
“立夏在月首,六月蒸桑拿”,2013年立夏也是月头,长江边上的稻田裂开了缝,河里的水浅得见了底,连树荫下都跟蒸笼似的,庄稼减产让不少农户直叹气。可如今电视里的气象专家却说,不能光信老黄历。
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里,厄尔尼诺刚走,拉尼娜又可能来,大气环流变来变去,夏天到底多热还得看“老天爷脸色”。
四川的预报说今年高温日数偏多,可也说极端天气信号不明显;黑龙江预计气温高但雨水多,庄稼渴不着;重庆的35℃以上天数比常年多几天,却也没到“热到哭”的地步。这事儿搁谁心里不打鼓?
老祖宗的农谚是经验,可现在的天气越来越让人摸不透,前几年盼着热却来了凉夏,今年这迹象又让人悬着心。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去年某省的高温把柏油路都晒化了,今年会不会更厉害?咱农民看天吃饭,地里的庄稼能不能扛住高温,心里真是没底。
有人说乙巳年“木生火”,注定热得发狠,可科学讲气候系统复杂,副热带高压强弱、海洋温度变化都得综合看,哪能单靠一个说法下定论?立夏后的这场降温,让不少人松了口气,却也让人更疑惑:老话里的炎热会不会迟到?
还是说,真正的酷热还在后头?五一期间北方多地逼近40℃,土地裂了缝,南方也喊缺水,“立夏无雨,三伏热到哭”的谚语像根刺扎在心里,可气象专家又说别慌,预测有不确定性。
作为种地的老把式,我个人觉得,不管热不热,提前做好抗旱准备总没错。该挖的水渠挖好,该备的遮阳网备齐,庄稼经得住烤,心里才踏实。气候变暖是明摆着的事儿,这些年冬天不像以前冷,夏天越来越难熬,咱普通人或许管不了大气候,但把身边的环境护好,多种几棵树,少用点塑料袋,说不定能给老天爷“降降温”。
夏天到底多热?农谚和科学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热死牛”,有的说“别慌神”。但有一点错不了:极端天气面前,准备越足,心里越稳当。
就像村口老槐树,不管刮风下雨,根扎得深就不怕晃。咱老百姓过日子,多听多看多准备,管它夏天是热是凉,总能寻出个应对的法子来。
至于今年会不会热到哭,且看老天爷怎么出牌,咱提前把防暑抗旱的招儿备齐,日子总能顺当往下过——毕竟,人定胜天,靠的是早打算、勤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