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傍晚的塔河油区,地平线突然拱起一道土黄色的墙。
那墙越压越近,风吼声里裹着沙粒,打得铁皮屋顶噼里啪啦响。正在巡检的老王眯着眼抬头,只见天和地被沙尘揉成了一团混沌——强沙尘暴来了。这不是今年北方头一回遭沙暴。
3月那回更凶,7省2市被黄沙漫灌,北京天津的空气脏得能拧出土,内蒙甘肃好些地方能见度直接“归零”。
五月天还会闹这出?轮台县刚发了橙色预警,说塔河一带能见度要跌到500米以下,可把地里待收的棉花苗愁坏了,更别说油田上的设备。沙墙压过来时,整个油区像被扣了口黄焖锅。
设备轰鸣声?早被风沙吞了个干净!最小能见度不足10米,沙粒打在脸上跟刀刮似的,张张嘴都能灌进半斤沙。
但井场上的脚步没停。巡线工老李的安全帽叮叮当当响,他弓着背往前挪,手里的检测仪比平时攥得更紧——设备有没有被沙粒磨坏?
管线接口有没有松动?这些都是要命的事。
西北油田的应急预案早启动了。监控室里屏幕全亮着,值班员眼睛都不敢多眨,生怕漏了哪个数据;治安员在顺北检查站拦车,嗓子都喊哑了:“慢点开!
前面沙丘堆得比人高!”最让人揪心的是甘肃那场夏沙尘暴。
五月底本该是麦浪翻金的时候,谁料冷空气撞上热气流,卷起三年旱地里的浮土,把兰州城都遮暗了,好些地方还砸下冰雹,庄稼遭了殃。有人嘀咕:“不是说春天才多沙暴吗?咋夏天也来凑热闹?
”这反常的天儿,让老把式都摸不着头脑。农谚说“立夏不起尘”,可如今沙尘暴跟商量好似的,三番五次往人堆里钻。是北边草场又退化了?
还是旱情让地皮失了护衣?没人能说得准。
但有一点看得真:沙暴里的石油人没退半步。他们裹着满身沙,检修设备、疏导交通、排查隐患,像一棵棵生了根的胡杨,任黄沙怎么扑,腰杆始终挺直。
数据不会说谎。
今年北方沙尘日数比往年多了三成,像巴州地区,三月刚发完大风预警,五月又挂起沙尘暴黄旗。气候这根弦,正越绷越紧。可总有人在弦上坚守。
就说顺北检查站的老张,一班下来浑身沙,抖抖衣服能扫出半盆土,可他指着远处的井架笑:“咱守的不只是油田,是万家灯火的底气。”这话听着朴实,却戳人心窝。当沙暴模糊了视线,总需要有人在混沌中站稳脚跟。
他们没说什么大话,只是用布满老茧的手,把住设备阀门,守住能源动脉。但咱也得琢磨:沙暴为啥越来越勤?
当务之急是抗灾,可长远看,是不是该给大地多穿几层“防护服”?比如多育些耐旱的草,多保些田里的墒,让沙土少些“出头”的机会。
毕竟,靠人硬抗不是长久之计。就像老农用粪肥养地,咱对这片土地,得多些敬畏,多些呵护。不然今天沙暴扑油田,明天说不定就往村口钻。
暮色里,沙墙渐渐退了。巡检路上的脚印被风沙埋了一半,却还有新的脚印踩上来。
这些在沙暴里逆风而行的人,用一身尘土换来了油井的平稳运转,也让我们看见:再猛的风沙,也挡不住人心里那股子韧劲儿。只是这老天爷的脾气,到底啥时候能顺溜些?咱盼着风调雨顺,更得想着怎么让大地少些疮疤——毕竟,守护好这片土地,才是最长久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