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晌午,枣庄薛城的李大叔正晒麦子,天突然黑得像锅底。狂风卷着碎瓦片乱飞,鸡蛋大的冰雹砸在屋顶,噼里啪啦响得人心慌。气象站的仪器疯狂跳动,34.
7米/秒的阵风,把村口几十年的老槐树都掀歪了。临沂郯城那边更吓人,一小时下了31.9毫米的雨,低洼处转眼成了小河。
可,前几天还在跟暴风雨较劲,这会儿又要防着旱情冒头。今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5.
4毫米,看着不少,可分布太不均了。枣庄才13.2毫米,威海5.
6毫米,烟台更是可怜,才2.6毫米。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有些地方地皮干得裂口子,种子下去都难发芽。想起去年6月,高温干旱把玉米苗晒得打蔫,好多农户半夜起来浇水。
夏津县的老黄说,今年自然降水比常年少了七成多,地里的墒情眼看着往下掉。
喷灌机在地里转圈圈,水雾洒在玉米苗上,可种粮大户王得全还是皱眉头。“就算省水60%,可这么旱,设备再好用也怕跟不上啊。”他蹲在地头直叹气。
水利部门倒是没闲着,调增了4.
11亿立方米的引黄指标,机井泵站全开。可东边雷雨刚打完,西边旱情又露头,这天气就像坐过山车,让人摸不准脉。老百姓发愁,地里的庄稼经不住这么折腾,刚抗完涝又要抗旱,啥时候是个头?
专家说要及时看天气预报,可农民兄弟更想知道,有没有办法让老天“脾气”稳点。
“天有不测风云”没错,可咱能不能多备点招,让旱涝都少折腾点收成?就像临沂那边,喷灌滴灌用上,高标准农田的设施派上用场,心里才有点底。但说到底,天气变化咱管不了,只能把地头的活做得更细,把设备备得更全。
老辈人常说“人勤地不懒”,可面对忽风忽雨忽干旱的天,光勤还不够。得靠政府部门多调度水,靠科技多帮忙,老百姓自己也得学新法子。现在就盼着,接下来的雨能匀着下,别再大起大落,让庄稼顺顺当当长。
只是这天气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今年的收成到底咋样,还真得打个问号。
但有一点清楚,不管老天爷咋变脸,咱积极应对的心不能松劲。就像那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再猛也会过去,只要提前防着,总能挺过去。干旱也好,暴雨也罢,咱种地的人,就是在跟天老爷的较量中找活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咱先把能谋的事都谋到位,剩下的,也就少些心慌。至于这天气为啥越来越多变,是老天“脾气”大了,还是咱该多敬畏自然,值得想想。
但眼下最实在的,还是盯着天气预报,把沟渠清好,把设备检查好,随时应战。毕竟,地里的庄稼等不得,日子还得一天天过,咱得在这多变的天里,闯出稳当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