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姐晾完最后一茬菜干,抬头瞅见天边乌泱泱的云。
“前晌还热得穿背心,这会子风就往领口钻。”她边收竹匾边嘟囔。
手机突然跳出预警:深圳局地3小时内迎强雷雨,阵风直逼10级。街坊四邻都动起来了。
张叔忙着往塑料布下囤刚收的荔枝,嘴里直念叨:“四月八,乱穿衣,这老天咋比婆娘的脸还善变?
”社区广播跟着响:“阳台上晾的衣裳赶紧收!菜地棚架加固些!
”可把种地的老把式们急坏了——番茄藤蔓才挂果,黄瓜花刚结小纽,经不起大风扯拽。机场那边也不省心。
宝安机场的航班信息屏直闪烁,不少返程旅客盯着“延误”俩字发愁。
“早知道看天气预报了,这会儿堵在候机厅,家里的秧苗还等着浇水呢。”打工的老陈蹲在墙角叹气。,五一前半段热得像三伏,末尾却等来雷雨大风组团“捣乱”。
气象台上回发的预警还在眼前晃。
去年八月那场橙色预警,好些农户的大棚被掀了顶,菜苗泡在水里抢救不及。
可眼下才五月初,按老辈说法“五月南风涨大水”,可今年这雨水来得又急又猛,跟往年不太一样。有人说这是“倒夏寒”,热天里突然甩冷脸;有人嘀咕是不是节气乱了套,清明播的种刚出苗,咋就遇上这么厉害的风雨。
田里的玉米苗正拔节呢。
叶片嫩生生的,哪里经得起7级风扫?更别说局地暴雨砸下来,低洼地块准积水。
村东头的王大爷蹲在田埂上扒拉土:“要是这会儿下冰雹,秋粮可就悬了。
”这话让不少人心里发紧——去年邻村遭雹灾,玉米棒子全成了“光杆司令”。
手机又响了,新预报看得人眉头皱起。5日夜间到6日是降雨“巅峰”,偏偏赶上多数人返程。
开车的怕路滑,种地的怕涝苗,连摆摊卖水果的都发愁:“这雨一浇,荔枝皮上全是黑斑,卖不上价喽。”可愁归愁,该做的防范不能少。
社区微信群里不停转发:“大棚支架用铁丝绑牢!田里挖好排水渠!
”有经验的农户早备好塑料膜,把刚移栽的菜苗护得严严实实。
“宁可多费点功夫,也不能让辛苦白费。”李大姐边捆竹竿边说,这话让群里不少人跟着点头。
说到底,天气这事儿,咱庄稼人最懂“靠天吃饭”的分量。
热得反常时怕旱,冷得突然时怕冻,如今这雷雨大风扎堆来,更是考验人。
可老话讲“人勤地不懒”,提前把防范做足,总比灾后补救强。
就像张叔说的:“老天爷要变脸,咱就得提前备好‘护身符’。”末了看着天边的云越来越低,心里还是犯嘀咕:这天气一年比一年让人摸不透,春末夏初就这么厉害,往后的汛期还得咋防?
但不管怎样,该收的收,该固的固,咱老百姓过日子,就是在这风风雨雨里,见招拆招。农时不等人,可天灾也不等人,多留个心眼,总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