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三俗——老传统我真服】

但凡咱们中国人,立夏的独家仪式感必须有!我印象zui深的传统,就是“称人”。小时候住老小区,每年立夏早上,家门口放把老式大秤,左邻右舍挨家挨户都要排队称自己。司秤的人一边打花,一边道吉利话,说什么“秤一下快活过夏”,说是能秤走身上的“疰夏病”,也就是夏天常见的没精神、食欲不好。我那会儿为了称个好彩头,还要套上半新的衣服,“仪式感拉满”!


另一个经典,得是“斗蛋”。立夏那两天,市场里的鸡蛋卖得比平时快一倍,有的摊贩还会现煮,拴上五彩绳。小孩们成群结队地PK,看看谁的蛋壳结实,能扛住最多轮。虽然总被自家表哥爷爷“技术性击破”,但听说谁蛋壳没碎、一整夏天都不生病,我不信,但也必须参与其中——吃啥不重要,参与和热闹才是“立夏的灵魂”。


说到最后一俗,我觉得肯定是“尝新”。据说立夏一定要吃“新”——新豆、新瓜、新果,这也是对农事的尊重。像我妈那代人,不管口袋多紧,总要买点刚上市的蚕豆、苋菜、鲜樱桃给家人尝鲜。哪怕平时讲究节俭,这天也绝不含糊。


【立夏三吃——节气担当的美味】

说完习俗,说说吃货的刚需!每年立夏餐桌上,我家必备“三鲜”:地三鲜是黄瓜、苋菜和蚕豆;水三鲜是螺蛳、鲥鱼、河豚(不过河豚真的不常见哈);树三鲜则是樱桃、枇杷、杏子。其实,我觉得这“三鲜”叫什么都不是重点,重在顺时应节,吃点最新鲜、最新出的菜,口感清爽不油腻,真的特贴心。

像今年,蚕豆简直是主角。刚下市的蚕豆炒点腊肉或者用蚕豆做饭,口感那叫一个粉糯。记得上周尝了下今年头茬的大苋菜,加点蒜蓉,简单一炒,就是春夏转换的鲜美味道。关于价格嘛,肯定是稍贵,新东西嘛,大家都忍不住想尝。不过我觉得,买点应季菜正好给自己和家人添个“节气感”,贵也算值。

当然,还有“立夏蛋”。有人家里煮咸鸭蛋,有人煮本地新鲜鸡蛋,我妈总说立夏蛋能补身子,防孩子“疰夏”,大人小孩都得来上一个。我个人喜欢那口咸蛋黄流油带着米饭的齁香,心情好时再撒上一撮新摘的葱花,妥妥的幸福。顺便说一句,今年鸡蛋略比春节便宜点(估计也是鸡多了,市场供货稳),不过咸鸭蛋和乌米饭那种“立夏限定”,价格还是平时的1.3到1.5倍,大家可以提前备好材料。

【立夏三忌——老祖宗咋那么懂】

饮食有讲究,节气更有门槛。虽然我年轻时觉得老人叨叨“忌油腻、忌暴晒、忌烦躁”太唠叨。但现在自己也有娃,发现真有道理。每逢入夏,人的消化系统容易变懒,油腻和厚味的菜吃多了,第二天通勤绝对不舒服。前几天被烧烤摊的烤串勾引到,吃多了后悔一整天。还是家里清淡绿菜、鲜豆、蛋饭最对胃。

第二个忌是暴晒。立夏到处晒太阳容易头晕和中暑,不如早晚出去散步、晒点晨光,避免大太阳的时候出门。

老祖宗还忌“心烦气躁”。如果说春天讲究养肝,夏天就要“养心”。天一热,人容易火气大、情绪波动,这时候老人就会劝我们多喝点汤水、多吃些安神的食材,比如莲子、百合、绿豆汤。睡眠也要规律点,不能太贪玩熬夜。


【关于立夏的选购和试吃小窍门】

买立夏菜有点小门道。我一般在早点去农贸市场溜达,老摊主会推一把已经“抢鲜”过的蔬菜,颜色翠绿、闻着有股清香,不带那种寡淡的“反季节塑料味”。蚕豆要挑大小匀称、豆皮翠绿带点小绒毛的,苋菜新鲜的茎呈粉色或嫩绿,叶片柔韧但不蔫。黄瓜买有小刺、略微弯曲的,口感爽脆,不要迷信“直大光滑”的那种,往往是棚里催出来的。中国特色的“尝新果”樱桃,今年大个头的明显比普通小樱桃贵一些,甜度高、贵得值,买的时候就别太抠啦。

买咸鸭蛋,看蛋壳有点灰白、表皮结实,摇起来里面不“晃汤”,煮出来蛋黄才油亮。乌米饭我也有过血泪教训:现成的预包装产品尝了几个,除非真是老手艺人家做的,大多数风味一般,不如自己买点乌桕叶或用草头榨汁蒸一下更香。别图省事,宁肯市场排队,少踩坑。


我觉着,这立夏老传统真不是“封建迷信”。吃应季食物、顺应天时,让身体跟着大自然循环——才真的舒服自在。新鲜蔬菜未必非要买网红爆品,能在本地市场买到刚摘下来的就是王道。斗蛋、称人这些小游戏,参与就是快乐!

最后一句,若你家有立夏习惯或者独家秘方,别藏着,一定留言唠嗑互取经。今年我要继续做乌米饭和咸鸭蛋,也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在节气里找到归属感。立夏安康,夏天生龙活虎,大家一起美美过夏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