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荣昌政府食堂米饭蒸了半吨多”成为热门话题。重庆市荣昌区政府机关食堂经理介绍,平时每天的就餐人数大约在800人,但5月1日当天的游客数量接近7000人,当天用了1200斤大米,蒸了280盆米饭,游客全天食用猪肉超过1500斤。
近7000名游客来到荣昌政府食堂,并不是因为这个机关食堂里有景点,仅是为了到此“干饭”。单日消耗半吨大米、1500斤猪肉,足以见得敞开大门的机关大院不仅有饭吃,更让游客吃得好。
事实上,在外旅游数日,去哪吃往往是游客每天最纠结的问题,吃顿满意的旅游餐并不容易。为何纠结?无非是品类供给对于本地市民和游客存在差异,针对所有人、无差别的大众美食显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无论是以“旅游团餐”接待游客的餐饮商家,还是以当地美食冠之的特色店铺,“阴阳菜单”、味道堪忧、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并不少见。游客想吃到一顿物美价廉的本地菜,需要打破诸多信息差,即便做足功课,往往还面临消费决策的不安全感。
政府食堂为游客特别定制“本地味道”,无疑消解了游客的诸多顾虑。虽显示着一座城市的热情好客,但也要看到,相比于平日约800人的就餐人数,面对节假日每天近7000名的食客,盛情难却的政府食堂“被挤爆”,背后还有“主厨炒麻了”“游客坐在路边吃”的力所不及。
发展文旅如何做好餐饮服务,可以说政府食堂打了样,但考虑到其中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看到,政府食堂的开放从时间和范围上都是有限的。例如敦煌市直食堂在“五一”假期仅对游客开放,需凭身份证和市属景区门票登记用餐。公众感知到的物美价廉,也与食堂性质所享有的财政补贴有关,而补贴本身是依据机关食堂的职工数量而定,长期向游客、公众开放显然不现实。这就意味着,机关食堂对于旅游餐饮是一种有益补充,但不是招待游客的“主菜”。
因此,公众对政府食堂叫好,这也是餐饮商家自我审视的契机,毕竟游客终归要拥抱市场。政府食堂敞开大门,这波“泼天流量”只为口碑不为富贵,实则也给餐饮商家做了好的示范。与其说,政府食堂的走红是因为“官方滤镜”,不如说,高性价比才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在旅游旺季,多一点本地化菜品,停车服务相应减免,明码标价、透明实惠,让游客更有安全感;面对节假日餐饮旺盛需求,薄利多销,不仅商家与游客双赢,构建起来的口碑与信任更能形成旅游餐饮产品的长久活力,这些做法反映的何尝不是一种经营智慧?
此外,有关部门也不妨为优质本地商家提供流量支持和资质认证,让“良心小店”更容易被看见,进一步引导旅游餐饮在地化融合。说到底,要把政府食堂带来的人气变成大街小巷里的烟火气,政府食堂开了好头,商家们也要合力画好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