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发表文章,原题为:欧盟是时候停止将其对华政策外包给美国了。2025年,欧洲在地缘政治的不确定状态中徘徊不定。当华盛顿掌控节奏、北京不断拓展影响力之际,欧盟却始终游离在模棱两可的立场中。布鲁塞尔无法制定出一套连贯的对华政策,尤其是在自主性最为关键的时候,这使得欧盟陷入脆弱境地。面对咄咄逼人的白宫,欧盟现在需要与中国建立一种有效的关系作为制衡——却发现自己缺乏建立这种关系的框架。

在特朗普政府试图以关税手段胁迫他国限制对华经贸合作的背景下,欧盟的态度至关重要。欧盟委员会副发言人阿里安娜·波德斯塔明确表示,欧盟与美国的谈判和与中国的关系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欧盟的对华政策仍然“保持不变”,即基于“去风险化,而非脱钩”的政策。这一表态表明,欧盟在处理与中美关系时,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立场,不会轻易被美国的胁迫所左右。欧盟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脱钩不仅会对自身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也不符合欧盟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长远利益。




冯德莱恩(资料图)

翻开欧盟统计局 2023 年的贸易账本,数字讲述着残酷现实:中国以 5162 亿欧元的输欧商品稳居榜首,美国则以 5019 亿欧元紧随其后。这种 “中美双核” 驱动的贸易结构,使得任何非此即彼的选择都变得危险。德国汽车厂商的生产线、法国葡萄酒庄的订单、荷兰光刻机的零部件,早已与中国市场形成千丝万缕的共生关系。欧盟内部流传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现在不把市场作为与中国打交道的筹码,那我们就是傻瓜。” 这句话暴露出欧洲精英层的务实考量。

事实上,欧盟不仅不会对华脱钩,此前欧洲还放出了准备扩大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这其实也是欧洲试探美国的一种信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密集访问马来西亚、新西兰,签署关键矿产和数字合作协议,实质是构建"非美供应链安全网" 。其提出的"清洁工业新政"中1000亿欧元脱碳基金,更需要中国在光伏、锂电池等绿色技术上的协同。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稳居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5162亿欧元),而美国对欧出口(5019亿欧元)与中国差距已缩小至200亿欧元量级。




冯德莱恩(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有毒”,瑞士德语媒体《世界周刊》近日给出了如此评价。这家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无论是外交还是内部政策,欧盟高级官员越来越意识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毒性”,她并不具备政治和外交才干,人们希望她能够辞职。欧盟官员们认为,冯德莱恩的离任能够解决欧盟不少问题,其中包括与中国的持续对抗。报道说,欧盟的对外政策显然处于危机之中,冯德莱恩正沦为众矢之的。

中欧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冯德莱恩堪称“功不可没”,如果不是她发起针对中国的调查,对中国电车加税,乃至抹黑中国推动欧盟制裁中企等,欧盟原本可以借助中欧班列,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然而在冯德莱恩当官的这几年里,欧盟可谓是“逢中必反”,在政治上插手中国内政,在经济上搞所谓对华“去风险化”,在军事上将军舰开到中国家门口,不惜牺牲自身利益讨好美国。




欧盟(资料图)

冯德莱恩能够当选欧盟委员会主席,其实也折射出欧盟的身份焦虑,在“大西洋主义”与“战略自主”间摇摆,在对华“系统性对手”定位与务实合作需求间撕裂。其辞职可能成为欧盟政策纠偏的契机,但根本性转变仍需等待法德核心达成新共识。对中国而言,既要抓住欧盟“再平衡”窗口扩大合作,也需警惕欧盟在价值观层面与中国展开对抗。中欧有合作的天然基础,也有合作的共识,希望继任者能够看清这一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