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讯!特朗普签署总统令,豁免25%关税,5月3日正式生效

2025年5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的办公桌上挥笔签下一纸政令,北美汽车产业悬了两个月的"关税炸弹"终于被暂时拆除。

这份名为《关于调整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的总统令》的文件,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制造的汽车零部件豁免25%关税,新政将于5月3日正式生效。

这记政策"发夹弯"堪称魔幻——两个月前还叫嚣着"对所有非美国制造汽车永久性征税25%"的特朗普,此刻却亲手为北美盟友的零部件开了绿灯。

当我们撕开这份看似妥协的协议,会发现里面塞满了政治算计、经济博弈和产业困局的三重夹心。

北美汽车产业的血脉交融,早就像墨西哥玉米卷里的牛油果酱和酸奶油般密不可分。

一辆福特F-150皮卡在底特律组装前,它的发动机可能从加拿大安大略省出发,线束在墨西哥华雷斯城加工,变速箱零件要跨境运输六次才能完成最终拼装。

这种"你中有我"的生产模式,让特朗普的关税大刀刚挥起来就砍到了自家产业的大动脉。

按照美国汽车研究中心的测算,若25%关税全面落地,每辆车的生产成本将激增3000-6000美元,相当于给汽车装了个黄金方向盘——看着气派,开着要命。

车企大佬们的反扑来得比墨西哥辣椒还猛。

斯泰兰蒂斯集团董事长约翰·埃尔坎直接放话:"这政策是要让北美车厂集体进ICU。

"通用汽车的装配线上,工人们甚至挂出"关税每涨1%,我们就少装100个零件"的抗议横幅。

更绝的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反制组合拳——前者搬出209亿美元报复性关税的"核弹清单",后者拿芬太尼管制谈判当筹码,硬生生把特朗普逼回谈判桌。

这出戏码活脱脱像三个邻居在小区群里互扔表情包,最后发现谁都离不开谁家的WiFi信号。

特朗普的关税豁免绝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裹着糖衣的"选举急救包"。

美国中西部"铁锈带"的汽车工人可是他的铁杆票仓,这些人眼看着车价要涨到卖肾才能买得起,转头就把抗议电话打进了白宫热线。

更绝的是新政里的"组装返利"条款——车企每用北美产零部件造车,就能拿车价3.75%的关税补贴。

这哪是减税,分明是拿着钞票当诱饵,逼着车企把生产线往美国本土拽。

难怪福特CEO吉姆·法利嘴上说着感谢,背地里却把墨西哥工厂的扩建计划按了暂停键。

这场关税过山车最刺激的转折点,当属中国被精准踢出"豁免群聊"。

当加拿大车企开香槟庆祝时,浙江宁波的电机厂和广东东莞的芯片商正盯着145%的叠加关税欲哭无泪。

特朗普这手"拉拢小弟,围堵中国"的套路,像极了黑帮电影里分化对手的经典桥段。

但中国车企也不是吃素的,比亚迪前脚刚在墨西哥买地建厂,宁德时代后脚就跟福特勾搭上了密歇根电池项目。

这种"你建关税墙,我挖地道绕"的游击战术,把全球供应链玩成了真人版《饥饿游戏》。

豁免政策生效前夜,北美车市上演着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通用汽车连夜修改零部件采购清单,把加拿大工厂的订单量翻了三倍;特斯拉的物流经理抱着计算器狂敲,发现用中国电池组装的Model Y还是躲不过关税大刀;墨西哥边境的卡车排起十公里长队,司机们拿着新打印的USMCA原产地证明当通行证。

这些荒诞场景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政客笔尖抖一抖,流水线上就能掀起海啸。

看似赢家的美国车企实则戴着镣铐跳舞。

那个3.75%的关税抵扣听着美妙,实则要满足"供应链向北美转移"的苛刻条件。

这就好比餐厅搞满减优惠,但必须用指定农场的天价食材。

更坑的是政策有效期只有两年,车企刚把生产线搬过来,补贴就缩水成2.5%,完全是把企业当风筝耍——给你根线飞会儿,随时准备收线。

这种朝令夕改的套路,搞得资本家们恨不得在董事会装个政策预警雷达。

中国的应对之策透着股"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智慧。

当美国在关税战场狂轰滥炸时,中国新能源车企正在墨西哥湾画圈圈——比亚迪的蒙特雷工厂、蔚来的新莱昂州电池基地,这些落子都在USMCA规则的保护伞下。

更有意思的是,某中国汽车零部件商把生产线拆成零件运到加拿大组装,成功拿到"北美制造"的护身符。

这种"变形金刚式"的产业迁移,把地缘政治博弈变成了乐高积木游戏。

站在2025年的初夏回望,这场关税闹剧像极了特朗普的真人秀续集——开局声势浩大,中途剧情反转,结局草草收场。

政客们挥舞着"制造业回流"的大旗,却忘了全球化早已把产业拧成了解不开的中国结。

当美国车企为省关税把生产线挪来挪去时,中国的新能源车正靠着技术突围打开欧洲市场。

这场博弈最深刻的启示或许是:在芯片比钢铁更值钱、电池比石油更抢手的智能汽车时代,谁掌握核心技术,谁才是真正的规则制定者。

关税壁垒能挡住零部件集装箱,却挡不住电动化、智能化的产业浪潮——毕竟,没人会为保护马车行业去给汽车轮胎加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