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鸿生,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质保部退休技师。著有《见物遇事说俗语》《小学生写作词林》。现为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会员,江川文学社社长,惠南文学社会员。“今日闵行”与崔鸿生老师携手推出“老闵行的故事”。

三大章节、50篇文章、11万字……这是崔鸿生老师两年时间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记录闵行岁月,追梦闵行乡愁——

我与闵行“四大金刚”

我早在儿时就听说闵行的一号路,闵行的“四大金刚”,很是向往那条让全国人民记住的半条马路(因为当时短而被人称为半条马路),和那“大跃进”时代造就的奇迹,78天建成的一座卫星城。这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四大金刚”,四家万人大厂,它们将担负起解决中国工业血液的电力问题,闵行是中国发电行业的摇篮。

儿时向往能去闵行新城,能去四家大厂看一看,不久这个愿望实现了。1968年中学毕业,我分配到了有花园工厂之称的上海汽轮机厂,它是四家大厂的龙头,因为发电设备制造的关键是汽轮机。虽然进厂搞的是设备维修,但也很满足,因为汽轮机的制造中也有我出的一份力。

那时进厂没多久,我们几个小青工就想去看看另外三个大厂。电机厂就在隔壁,逛马路时多次走过它的门口。关键是要看锅炉厂和重型机器厂,锅炉厂在二号路(华宁路)与剑川路交界处,重型机器厂则远离一号路,而且要花一角钱坐闵东线。为了省钱,我们几个小青工在一个星期天骑着自行车到两家工厂门前转了一圈,也算圆了见全“四大金刚”的梦。见到了三个大厂的门面后,总想有机会到这三家大厂里去转一圈。原想这是很难实现的梦,想不到在以后的几年里都实现了,而且去了无数次。

第一次是去三家工厂学习。1975年,我在厂工大脱产读热加工专业。那时提倡深入实践,走向社会开门办学。在读书期间,我们好几次去三家工厂学习,去电机厂看嵌发电机线圈,去锅炉厂看锅炉结构。去重型机器厂的次数最多,因为学的是热加工专业,所以要去看万吨水压机怎样锻压汽轮机主轴。


第二次是以检查团的身份去的。1983年,国家能源紧张,也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各个单位都成立了能源科。机电局召集五个大厂各出一位人员,组成检查审核团,对万吨耗煤大厂进行检查评审。我作为汽轮机厂代表参加审核团。每人轮流执掌审核工作,在闵行我主审电机厂。记得那天我发言后,各条线的审核工作开始。电机厂的李厂长拉我到边上聊天,两个单人沙发间的小茶几上,有台湖绿色的电风扇在摇摆送风,他将电扇朝我这边推了推,说:你是汽轮机厂的。我说:是。他说:我们是最好的兄弟厂,还希望你们多多指教。说到后来聊到电风扇。我说:这是你们厂造的旋风牌电扇,在市面上很吃香的。他说:这是我们利用大电机剩下的边角料做的风扇,没有什么利润。你们厂副业搞得好,你们有那么多大型专用设备,都可以对外开放加工的。

去重型机器厂检查时,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天吃午饭时,重型机器厂厂长拉着我一起出门,一路闲聊,去食堂的路边有一个个卖点心的小亭子。厂长突然问我:你们今天来了几个人。我说:十二个吧。他走到亭子前说:给我装十五份面包,每份两个。我们两人手里拿着面包,走了几步,路边有个亭子在卖蛋糕,他又去买了十五份蛋糕。我们不好拿,这时,厂长叫住一位路过的职工,让他把点心送到会议室去。晚上我们每人得了一份点心。到锅炉厂检查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天厂长从头到尾陪着我们审核、吃饭、闲聊。这是我第二回接触三家大厂,也见到了“四大金刚”的上层领导。

第三次去是同行间的交流。1991年机电局在上海举办仪表学习班,为期两年,每周二至三次。在学习班上,老师问:闵行的“四大金刚”来了吗?我们举手说:来了!下课后,我们四大厂的同事握手问候,留下姓名、电话号码,并说:以后我们四大厂的仪表工要多走动,距离又不远,来了说说话,交流交流,吃顿客饭。两年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四大厂的仪表工经常通话,时常是你来我往,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由于仪表工工种比较特殊,有些专业考试都是彼此出考题,有时见到了考题就能猜出是哪个厂,某某人出的试题。这种“四大金刚”间彼此走动联系的友谊一直持续了很久。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有人下海了,有人调离了,计量编制缩减了,这种“四大金刚”间彼此来往的交流才逐步减少,直到大家先后退休才告结束。


作者在汽轮厂门口

2010年我退休了,时常在红园里活动,又结识了不少“四大金刚”的朋友,有早年来开创闵行锅炉分厂的前辈,有1958年从上海商业行业转来电机厂的前辈,有万吨水压机上的锻压师傅,更多的是像我这样当年来闵行的中学生。大家一说到“四大金刚”,彼此亲近的就像一家人。红园里进门的大树下是汽轮机厂的朋友圈,遛鸟的地方是电机厂的圈子,对着小桥的是重型机器厂的圈子,锅炉厂的几个人则在唱歌的边上的小路旁,我时常在这些圈子里走动。

有时在闲逛中听到有人议论“四大金刚”的事,我会凑上去插几句。有时也会被游人拉住问:你是“四大金刚”的?我说:是汽轮机厂的!我们就这样彼此聊了起来,亲近得就像相处多年的老朋友。几乎相同的年纪,几乎相同的经历,从上海的各个区走来,为了中国的电力事业,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在闵行这座卫星城里,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电力事业,默默地奉献了各自的一生。我们笑侃,我们无悔,我们自豪,因为在我们人生岁月的答卷上,在中国电力事业这张试卷上,我们都做得认认真真,都考了一个满分。“四大金刚”的朋友,“四大金刚”的话题,“四大金刚”的友情,它将永远陪伴我们这一代老闵行人。

写于2021年10月8日


作者:崔鸿生

编辑:赵若楠

初审:岳顺顺

复审:林心怡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