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播出的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寻色中国》中,扬州螺钿的点螺工艺惊艳观众。

此前,由陈都灵主演的《雁回时》剧中以非遗螺钿工艺为灵感设计的片头就让大家眼前一亮。随着剧集的热播,非遗螺钿工艺走进大众视野,引发网友对漆器这一非遗技艺的广泛关注,助推扬州漆器火爆出圈。

扬州漆器点螺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以螺钿为笔、漆器为纸,在方寸之间勾勒出流光溢彩的艺术世界。这项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的技艺,因其工序繁复、成品华美,被誉为“螺钿工艺的巅峰”,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色中国》中提及,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用贝片、螺片它作为装饰。如今人们获得的螺贝种类更多。比如夜光蝾螺壳、美国红鲍壳、新西兰虹鲍、日本大鲍壳等。其中,夜光蝾螺为保护动物,节目中展示的夜光蝾螺为2021年以前获取的文物修复材料。

但要驾驭“洋贝壳”,还得靠老方法。用筒状筛子,抖落近乎均匀的螺粉,在古代有一个优雅的名字“雪下”。在芝麻粒大小的螺粉中,要辨别相近和差异的色相。螺钿的色彩,充满多变性和交互性,是光和视觉的游戏。它让人感到心智上的愉悦,每一次把玩,都有新的发现。不过也有哲人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浮华的诱惑,可能让人迷失。于是,古人会给奢华,加上色彩的缰绳。



过去扬州的工匠,为富商制作了大量螺钿家具。他们用黑色的大漆,约束螺钿的流光溢彩。传统社会,商人们也追求文人品位,希望把家宅装饰得华丽而不失雅趣。

在扬州漆器的众多装饰工艺中,螺钿镶嵌占据重要地位。明清时期,扬州成为全国漆器制作中心,工艺品种有剔红(雕漆)、百宝镶嵌、螺钿镶嵌等。其中螺钿漆器闻名遐迩,甚至出现了用漆器命名的街巷“罗甸(螺钿)巷”。



扬州的螺钿漆器在明代已享有盛名,目前主要分为平磨和点螺两大品类。点螺漆器,“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即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填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光华夺目、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其工艺清晚期后失传,经扬州漆器厂三年多的调研试制,于1978年恢复了扬州独有的这一珍贵漆器品种。

亮相节目的运河明珠点螺屏风、五代嵌螺钿经箱复原品令网友惊叹不已,“太美了!”螺钿的色彩秘密,藏在鲍壳的结构中——打磨角质层,只留0.05毫米薄如蝉翼的珍珠层,光线就会折射出流光溢彩。6000粒螺粉拼出的“水光潋滟”,是常看常新的掌中奇景,也是光在螺钿上穿越千年的舞蹈。

据悉,纪录片《寻色中国》由腾讯视频出品、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的团队打造、稻来传媒制作。是陈晓卿团队继美食纪录片后的又一次全新尝试,摄制组历时一年,跨越中国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运用先进影像技术记录下诸多传统色彩技艺。影片以色彩为切入点,通过珍贵影像串联起传统文化、技艺与审美的深层对话,为观众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发现之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戴哲涵

校对 石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