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年,松赞干布病逝,文成公主被逼迫殉葬。当这件事情传到唐高宗李治耳中时,李治大发雷霆,立即派人前去接文成公主,没有想到文成公主宁愿寡居都不愿意回到大唐。
“今日我若随你而去,来日,大唐百姓必将遭战乱之苦,况且,禄东赞狼子野心,我离去后,他便再无阻碍。”
这一番话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彼时吐蕃政局,令唐使者无奈叹息,最终,使者无奈离去。
回想当年,松赞干布能娶到文成,也是经历了很多考验,就光是求亲就求了三次。
对于古代来说,家族与家族之间想要同理连枝,共同繁荣。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国家也是一样,想要和平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和亲。
松赞干布想要获得大唐的支持,因此他率出此时事,但是当时吐蕃并不强大,这样的肖想能实现吗?
果不其然,他换来的是被拒绝的结果,这就令他觉得面上无光,心中郁闷。
他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于是便想到了用战争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要展现自己的价值,就能有话语权。
于是他对周边国家发起了战争,连赢几场胜仗,甚至达到了今天的四川,有了胜仗和骁勇善战的大将,他便开始膨胀,颇有些傲气的再次提出和亲一事。
可没想到,大唐根本不吃他这一套,直接,出兵将他们打退,甚至还连斩几个大将的头颅。
这一次松赞干布也看到了大唐的武力值,不敢再冒进的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因此,他再次求亲,这一次,他态度谦恭,诚意满满,并且也给足了聘礼和大堂面子。
唐太宗看到面前堆成小山的黄金和珍宝,这才缓和了面容,微微颔首到:“既然你们如此诚心,那朕就允下这门亲事。”
文成公主据说是皇亲宗室之女,为人才貌双全,心思澄澈,如果不走求亲这条道路,将来也必定是世家大族踏破门槛,抢着求娶之人。
六重考验下,求亲使者从众多美女当中通过一个小细节将真公主并带回了吐蕃。
和亲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整整两年的时间,文成公主历经千难万苦风沙蹂躏,这才到达了吐蕃,和亲队伍入境之日,便迎来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松赞干布感念文成背井离乡,身负重任,所以表达了自己最大的诚意,从他的这一行为,仿佛可以预见,文成之后的生活和命运。
果不其然,松赞干布奉上了自己全部的真心,两人没有浓烈的爱情,却依旧过得幸福安乐。
那个时候吐蕃生活的相对原始那个时候吐蕃生活的相对原始,他们的文明更是落后,文成一边帮他们完善政治制度,一边帮他们完善教育理念。
也因此,吐蕃选出了一批优秀学子前往大唐学习,在文成的影响下,吐蕃与大唐的友好交流欣欣向荣。
虽然严格来说,文成还算是妾,但她还是用自己的努力,展现了自己的价值,甚至在吐蕃,她的口碑和受爱戴程度绝不亚于王后。
并非依托于大唐公主这一身份并非依托于大唐公主这一身份,而是真正靠个人魅力就能受子民拥护,她的能力已经遭到了朝堂大臣的忌惮。
在松赞干布的保护下,她尚且可以在吐蕃大师拳脚进行各种改革,可谁都谁都没有想到,松赞干布这个吐蕃历史上的大英雄,竟然会得到英年早逝的结局。
这一变故使吐蕃朝政暗潮汹涌,新君年幼,年幼就代表大权旁落。
辅政大臣禄东赞为了能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便想到了让文成殉葬之法。
这一消息在唐王朝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李治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随即,他便派去使者想要将人接回来。
而文成公主的回答就如开头那般坚定,不管是出于使命未完结的信念感,还是出于对松赞干布的深重情谊,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面对惨淡的人生。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虽然有声望,但依旧无法阻止吐蕃的暗潮汹涌和野心,看着自己辛苦创下的太平盛世,被一点点侵蚀,想必她的晚年一定是无比孤独和痛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