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打卡计划#
凌晨两点,我蹲在超市收银台后清点账目,突然听见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十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朝鲜姑娘像月光下的影子,整齐地贴着墙根移动。领头的姑娘用生硬的中文小声问我:"老板,泡面...促销?"
这是我第三次见到这群特殊的顾客。
三年前,我家超市对面突然挂起"平壤玉流馆"的金字招牌。开张当天,二十多个朝鲜姑娘列队站在门口,乌发盘成优雅的云髻,水绿色高腰长裙在风中翻飞,像一群停驻在人间的丹顶鹤。
出于好奇,我特意去尝鲜。推开雕花木门,身着军装的朝鲜男领班立即迎上来,胸前的金日成徽章在灯光下泛着冷光。翻开菜单我倒吸凉气——石锅拌饭38元,酸辣白菜28元,价格几乎是隔壁韩餐的两倍。
"打包带走。"我指着最便宜的选项。等餐时,发现所有服务员走路都踮着脚尖,像踩着看不见的五线谱。她们给客人倒酒时,手臂要弯成精确的135度;每句话尾音都带着上扬的敬语,仿佛在唱咏叹调。
真正让我震惊的是结账时:一位圆脸姑娘接过我的百元钞,突然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1990年属马,弟弟该找对象了。"见我愣住,她狡黠一笑,从围裙口袋掏出本泛黄的生肖手册晃了晃。
这成了我们友谊的开端。后来知道她叫金善姬,26岁,父亲是平壤的中学教师。每次她们集体采购,总会在我的超市多停留十分钟——这是她们每周唯一的外出时间。
"这个,买五送一?"善姬指着货架上的促销泡面,眼睛亮晶晶的。我注意到她们的购物清单:打折卫生巾、临期牛奶、买面送碗的康师傅,连牙膏都要买家庭装挤着用。
直到某天,社区民警老张来买烟时透露:"这些姑娘每月工资四五千呢。"看我惊掉下巴,他压低声音:"但她们得交九成给国家,剩下那点还要寄回家..."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善姬看到19.9元的促销草莓会眼眶发红,为什么她们总把泡面调料包攒起来当汤料。有次暴雨夜,我发现她们蹲在后巷,就着雨水煮挂面——因为餐厅规定不能私用厨房。
去年中秋,善姬偷偷塞给我一包用报纸裹着的松子。"弟弟,这个配茶吃。"她耳语道。我正要道谢,突然瞥见男领班鹰隼般的目光扫来,她立刻退后三步,恢复成标准的服务笑容。
最令人心酸的是今年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姑娘们集体来买福字窗花。结账时,善姬盯着收银台旁的合照打印机看了很久,突然轻声问:"能帮我们拍张'全家福'吗?"没等我回答,她自己又摇头:"算了,带照片回去要写检查的。"
上周暴雨,她们破天荒没来采购。深夜打烊时,我发现门缝塞着张皱巴巴的作业纸,上面用口红画着个笑脸,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弟弟,我们调去青岛分店了。泡面调料别扔,拌米饭香。"
今天整理仓库时,在角落发现半箱过期的促销泡面。塑料碗里还留着她们用指甲刻的朝文,翻译软件显示是:"要幸福啊。"
望着对面新换的"首尔烤肉"招牌,我突然想起善姬说过的话:"我们像候鸟,顺着国家画的迁徙路线飞。"这些带着泡面调料远行的姑娘,或许正在某个城市的霓虹灯下,继续着她们月光般寂静的漂泊。